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教授回乡“种”文化

2020-02-07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夏爷爷,‘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呀?”

  “是说啊,我们要拥有像水一样的至高品性,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春节前夕,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石羊塘镇高桥文化活动中心热闹非凡,放了假的孩子们纷纷跑到农家书屋找夏爷爷、杨奶奶“求学问”。

  16年前,身患胃癌做完手术的夏昭炎从湖南科技大学退休,与妻子杨莲金选择回到家乡攸县石羊塘镇养病,余生“为村里做点什么”的想法总萦绕在他的心头。

  阔别故乡几十年,放眼山野青青房舍新,却少了精气神的滋养。农闲时,村民们打牌的多了,没人教导的留守儿童也多了。于是,作为大半生从事美学研究的教授,让乡亲们学点知识,让孩子们有“第二课堂”,成了夏昭炎心头最惦念的事。

  乡亲们种田,夏昭炎夫妇就“种”文化。

  夏昭炎决定创办一个农家书屋。刚好祠堂边有一处闲置多年的旧房子,夏昭炎掏钱买下来修缮一新,同时搬来自己家里的书籍、报刊。老两口是顶着治病时欠下的6万元外债,拿出退休工资贴补农家书屋的建设。

  来看书的村民越来越多了,房子不够了。2009年初,老两口重新整顿修葺6间闲置已久的老屋,用作阅览室、教室,又将废弃的晒谷场修筑成水泥球场,晒谷、健身两不误。

  书屋多了,书籍又不够了。夏昭炎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弟子纷纷支持,老两口还发动亲友捐书,一下子筹集了2000多册图书。

  随着学生、亲友的捐助,湖南科技大学和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农家书屋正式挂牌了。如今,高桥书屋藏书量达7000余册,年借书量逾1000余册。

  老两口忙得不亦乐乎。2011年暑假,两位老人以农家书屋为依托,为留守儿童开设了少儿假期学校,接收了来自20多个村的孩子,最多的一期达300余人,并设立了高桥“四美奖学金”,至今已资助33名本科生、7名研究生。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夏昭炎夫妇东奔西走寻找教学资源,动员镇里学校的教师、各高校的志愿者前来支教,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种”文化队伍。

  “看到村里孩子的教育条件更好了,我觉得很幸福,而且和夏老师一起播种文化就是快乐啊!”攸县二中教师杨赞在夏昭炎的影响下,每逢假期便会骑着自行车,从县城赶到乡下为孩子们义务授课。

  湖南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相继将这里设为社会实践基地,师生志愿前来支教,为留守儿童带来更好的教学资源。“艰苦并快乐着,平淡并享受着,付出并收获着。支教对我来说是一次磨炼,是一种宝贵的人生经验。”湖南科技大学学生曹紫瑶在支教心得里写道。

  如今,夏昭炎又新设置了周末课堂,一开课便直接辐射3个村落,影响了180余名学生。

  “在外应教几十年,回到乡村做乡贤。和风细语搞说教,播种文化胜种田。”石羊塘镇流传的一首歌谣,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也是夏昭炎夫妇播种文化以及乡村变化的真实写照。(通讯员 唐亚慧 王可心 本报记者 阳锡叶)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