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开展劳动教育 促进职普融通

2020-03-27 来源:教育部收藏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成立昌平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服务中心,努力构建劳动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

  一、强化调研,形成学段目标

  围绕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开展了24次分层分类调研,覆盖昌平区84所中小学。运用大数据绘制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为劳动教育课程需求画像,明确劳动教育的类型,形成劳动教育课程基本组成框架。通过研究中小学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提炼出各个学段的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最终形成劳动教育能力描述。

  二、创建“劳动六艺”课程模型,树立大劳动教育观

  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势,发挥校企协同育人功能,创建“劳动六艺”课程模型。以食、礼、传、耕、创、数六方面为抓手,覆盖生产劳动、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等内容,加快劳动教育体系建设。

  食:烹食养身。感受饮食文化,学习烹饪技能,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促进身体健康,提升为家庭服务的能力。

  礼:崇礼立德。学习古今礼仪、形象管理,使学生有礼貌、懂规矩、知规范,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

  传:传承化性。通过传统工艺与文化载体,感受劳动创造文化的精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耕:躬耕强体。通过躬身体验古今劳作的区别,感受劳动的不易和辛苦,强身健体的同时珍惜劳动成果。 

  创:创新琢思。运用创客手段,将学生的创新思想转化为成果,发展学生的创意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性劳动的热情。

  数:数术启智。感受科技发展给人类劳动方式带来的变化,掌握劳动新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智慧。

  三、注重资源建设,构建1+1劳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型

  在以课程为载体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开展教学模式和课例研究,初步形成1+1的课堂教学模型。即1项专业技能+1个职业体验。将劳动教育与职业体验进行有机融合,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对职业习惯进行渗透和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劳动习惯,渗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目前,已经形成劳动教育课程手册2册,共计400个模块的劳动教育课程。对全区中小学共开展62次劳动教育,涉及6000余人次,受到广大师生好评。有学生说,“这样的课堂让我很有满足感和幸福感”。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