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教书匠带彝族村种出“摇钱树”

——记投身扶贫一线的四川省德阳市西街小学教师黎文权

2020-06-13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最近下雨了,土壤湿润松软,正是栽辣椒苗的时候,前两天看你们没来栽,我都替你们着急。”日前,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斯拉村驻村第一书记黎文权,带记者参观村里的花椒种植产业园时,正碰上村民种植辣椒苗,他连日来的担忧终于消解了。

  斯拉村是一个位于山区的彝族村,以前村里道路不通,也没有产业。近几年来,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00米的入组路和2100米入户路修好了;村民告别土坯房住进了新修的平房;210亩的花椒种植产业园更是让村民有了甩掉穷帽子的底气……这些改变背后都有黎文权的身影。

  从“心里茫然”到“啃下硬骨头”

  黎文权是德阳市旌阳区西街小学数学教师,2018年主动请缨来到凉山州驻村扶贫。

  刚来凉山州时的情形黎文权记得很清楚。2018年6月29日,所在驻村帮扶工作队接受统一培训后,火速赶往凉山州;6月30日到达越西县后,各市州帮扶队员在县委组织部集合、报到。“当时,念到谁去哪个村马上就要前往,我听到自己去古木村,感觉就像新兵入伍分连队一样。”他说。

  2018年7月1日,几天前还是一名教师的黎文权,挑起了越西县五里箐乡古木村“四治”专员的担子。他深知扶贫一线的艰苦,早就做好了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准备,可一到“战场”,还是慌了神,“心里一片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

  黎文权很快调整心态,决定挨家挨户调研,把工作做细做实。2019年3月26日,因“四治”工作成绩突出,黎文权被调到五里箐乡斯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上的进步让他“心里有了底”,可他那时并不知道,斯拉村的工作不简单。

  2019年4月的一天清晨,山下的水电站传来消息:村民因为停电在“闹事”!黎文权没等把手头的工作做完,就赶紧前往平息事端。原来,水电站拉闸导致全村停电是因为村里电网没有纳入农网改造计划,“水电站算了笔账,按当时供给村里的电价,每年损失约20万元”。

  黎文权一方面利用当“四治”专员积累下来的群众工作经验说服村民;另一方面他在水电站和供电公司之间“跑了无数次”,又找扶贫和移民局协调,积极沟通,争取把村里电网纳入农村电网改造。在黎文权细致的工作下,村里的电网得到升级改造,电价之争平息,水电站也平衡了收支,矛盾转换成了双赢。黎文权也“啃”下了担任第一书记后的第一个“硬骨头”。

  发展花椒种植产业,让村民收入可持续

  刚到斯拉村当第一书记时,面对村子账户上的产业扶贫资金,黎文权犯过愁——一个没搞过产业的教书匠,无处下手。他告诉自己:全村要想脱贫,外出务工只是村里青壮年的一条路,发展产业才能够惠及全村,让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可持续。

  烟叶种植是越西县的支柱产业,斯拉村的村民大多将土地承包给了外地种植烟草的企业。烟草利润高,可村民得到的收益只有每年每亩400元的土地流转费。

  2019年,村承包土地合同到期,100余亩的土地即将“解封”,这让黎文权嗅到了“商机”,他决定搞花椒产业。可当地村干部对打造产业园有顾虑:看得见的土地承包收入和黎文权描绘的产业收入,两相对比,自然是前者更让人安心。为了让村干部和村民明白土地的价值,黎文权决定外出考察寻找好种苗。

  去年4月开始,黎文权辗转多地考察,最终从甘肃引种了一款品质好、抗病性强、易采摘、丰收期可达30年以上的优质花椒苗木品种,其产量是当地品种的1.6倍。他还和供苗方谈好,配备专业人员给予技术支持,将花椒种植的产业管理和规模建设经验带到斯拉村。

  当年11月,一场热闹无比的花椒种植现场会打破了斯拉村的平静。会上,黎文权和村民商讨决定利用44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全力支持花椒种植。据初步计算,3年育苗期后,花椒盛果期亩产可达200多斤,亩产值1.5万余元,园区210亩土地,丰收期年产值可达300多万元。

  此外,花椒种植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盛果期需要大量采摘劳动力。园区在盛果期用工量可达一万余人次,能为当地群众劳务创收50余万元。而种植花椒总收入的70%将分红给老百姓,30%回到村集体经济账户。

  如今,地里的花椒苗已有三尺高,黎文权脸上全是藏不住的高兴,只要案头工作一停,他就“扎”进地里,看看苗是否又长高了。他知道,这片花椒不仅会带着全村脱贫,也是未来村民们致富的“摇钱树”。

  “今年全村脱贫完全没问题”

  采访期间,村里下着密密的雨。记者随黎文权来到花椒种植基地,村民正栽种辣椒苗。黎文权不放过每一个为村民创收的时间窗口。花椒有3年育苗期,而且株距之间还有很大一块土地。黎文权和村两委商议后,决定将育苗期的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村民又可以获得一笔年收入。

  作为教育人,黎文权也没忘记自己教书育人的本业。旌阳区教育系统一共派出41人到越西县帮扶,黎文权不到学校支教,但也有自己的对口联系学校。同时,每次入户走访,他都会宣讲教育资助政策,鼓励家长要坚持送娃娃上学。斯拉村有179名适龄学生,没有一人辍学。

  黎文权的对口帮扶户吉克布火家有两个孩子,女儿吉克阿弟在县城读高中。前不久,黎文权碰见吉克阿弟,见吉克阿弟情绪低落,一问才知她正为考什么大学发愁。黎文权听后笑着安慰她,“你才高二,何必慌嘛,打好基础。”他让吉克阿弟到时根据分数再确定学校,有问题随时可以联系他。

  “村里贫困户只剩最后两家了,今年全村脱贫完全没问题。”看完花椒种植情况,回去路上,黎文权信心满满,他说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斯拉村也不会缺席。这两户均享受低保,其中一户喂养了一头母猪,“今年的母猪产崽可就值钱了啊。”另一户,算上鸡和鸭,还有土豆、玉米收入,年收入已经超过4500元。一边走着,黎文权一边兴奋地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账,浑然不觉雨水淋湿了头发。(本报记者 倪秀 通讯员 陈朝和 何文鑫)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