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起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唱斗村牧民吴万全第一件事就是掏出手机,点开一个程序,查看放养在斗子山顶的20多头牛有无异样。
斗子山海拔约2600米。此前,吴万全上山需走一个多小时山路;现在,通过一部手机,足不出户,他就能知道牛是否偏离了草场。
这一切,都要得益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在当地推动的“航空生态牧场”扶贫项目。2020年3月,该项目成功入选全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
无人机放牧,让“苦力活”变成“技术活”,从而带动产业升级,这只是成都航院产教融合的一个缩影。在无人机行业大力发展的今天,成都航院通过主动融入行业,解决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与企业共建技术服务平台,服务地方行业发展;制定行业标准,助推产业升级发展,完成了产教融合一个漂亮的“三级跳”。
新兴产业,人才缺口如何补?
主动融入,从订单班开始破局“用工荒”
2013年初,成都航院收到了来自航空工业贵州有限公司的求助:因承担无人机相关试验试飞任务,企业急需无人机技术人才。此时,学校还没有无人机相关专业。
“企业有需求,我们就应该主动作为。”成都航院校长张蕴启说。经过和企业充分沟通,并对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后,学校决定在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开设无人机装试方向,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
2013年9月,成都航院新生入学,比起往届学生,他们进入校园后有了一个新的选择:学校面向全校选拔人才,纳入航空人才计划,学费全免,入学即可和企业签署定向就业的第三方协议。
“这相当于一个订单班,我们命名为‘贵飞班’,当时招收了23人。”成都航院通用航空学院执行院长何先定介绍,“贵飞班”的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在企业培养。自此,成都航院开始了无人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听说成都航院有了无人机相关专业方向,许多企业找上门。
“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公司、成都纵横自动化……许多企业都来找我们合作,要学生。”何先定记得,在2015年的时候,2014级的学生还没毕业,很多就被企业提前预订了,根本不愁找工作。比如,在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公司的翼龙无人机团队中,无论是在国内做装配调试还是到国外做技术服务的员工,80%左右是成都航院的毕业生。
从2013年到2020年,成都航院无人机相关专业招生人数增加了很多。2020年单招,15个计划名额,有100多人来报名,无人机应用技术成了学校极具吸引力的专业。何先定说,如今学校开设的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每年招生规模超过400人。其中,有一半学生是面向国防现代化需要,为空海军部队定向培养的士官生,其余学生均面向社会就业。“可以说,我们有大批优秀毕业生活跃在航空产业之中,支撑和助推着产业发展。最初虽因满足企业而生,但最终获益的是校企双方。”
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人才培养如何跟上市场节奏?
搭建平台,与行业企业“抱团发展”
无人机放牧,只是无人机应用的冰山一角。近年来,无人机从军用逐渐进入民用领域,而无人机相关技术人才的缺口也在日益增大。2020年8月2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新职业——无人机装调检修工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预计未来5年无人机装调检修工需求量约350万人。
2015年,无人机应用技术被写入《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6年,成都航院把无人机应用技术从一个专业方向升级为独立开设的专业,并下设4个专业方向。
成都航院2018级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康钦虎告诉记者,入学之初,自己以为这是一个用无人机航拍的专业,通过学习才发现,这个专业对技术的要求远不止于此。
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要学些啥?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如何不与市场脱节?这些问题,不仅学生最初不清楚,连学校的领导、教师也很困扰。“2016年才有这个专业的独立专业代码,教材和培养模式都没有可借鉴的。”教师严向峰说,2013年设立无人机专业方向时,教师们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大多数教材需要自己编撰。
2018年8月,成都航院联合5家行业龙头企业成立成都市无人机产业协会,与行业企业实现抱团发展。一方面,协会致力于推进成都市无人机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成都航院通过协会,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在成都航院实训基地,有架非常“硬核”的真机——翼龙无人机,这是一种中低空、军民两用、长航时多用途无人机。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能够与它进行亲密接触。
“这都是企业赠送给学校的,除了翼龙无人机外,还有国内最先进的无人机地面站模拟训练系统等。”何先定介绍,国内知名的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公司,非常欢迎成都航院的学生成规模到企业实训。傲世科技、成都纵横等优秀无人机企业,都愿意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在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帮助下,成都航院无人机相关专业教师队伍成长迅速,专任教师中90%以上来自部队、科研院所、行业企业,70%以上教师都参与过企业项目。2013年至今,团队共主持或参与各类自然科研项目50余项、教育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各类论文7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150余项。
行业生态渐起,如何服务地方产业需求?
制定游戏规则,引领产业提档升级
尝到了抱团发展的甜头,成都航院决定主动作为,担起引领地方产业提档升级的重任。
随着无人机井喷时代的到来,其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但“黑飞”的现象也越来越频繁。2016年,中国民用航空局陆续发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相关条例和规范。面对规范,企业如何去生产达标的无人机?企业在应用无人机时,又该遵守哪些规则?一个行业性的规范体系,亟待出台。
2018年,成都市交给成都航院一个重任:编制成都市无人机服务规范。这是在国内率先启动的系列地方标准5项,为无人机测绘、航拍、电力、农业等服务提出参考标准,推进无人机行业应用服务业安全、规范发展。如今,这项规范已经正式发布。
此外,成都航院还承担了国际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授予的无人机应用架构标准编制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与企业组建联合团队,研制基于翼龙无人机适航标准体系和维修执照体系,填补了国内空白。
“产教融合的最高级,应该是互相促进和引领,形成‘产学研用投’全链条。”成都市无人机产业协会副秘书长刘红说,高校以教育为本的同时,也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助力。成都航院参与制定行业游戏规则,让学校有了更多行业话语权,也推动学校产教融合向纵深推进。
2019年初,成都航院与行业龙头企业启动建立无人机应用技术研究院,同年9月,联合发起成立四川省无人机应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20年8月与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公司共建成都无人机适航技术与标准研究所……
“产教融合向纵深推进,我们发现道路越走越宽阔。”张蕴启说,借力与行业企业共同搭建的平台,成都航院承担了“面向无人机产业集群全产业链的创新服务平台”“无人机综合监管课题研究”等省部级重大项目研究与建设,推进混合所有制、“1+X”、退役军人培养等职教改革试点。学校在深化校企融合的基础上,通过科教融合,以国防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切实为企业、部队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本报记者 倪秀)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