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从“教室四面透风”到学生“联网学习”——

十八洞村的教育变迁

2020-07-02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三狗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群山环抱、山水秀美,但因群山阻隔、交通滞碍,民生维艰。这首苗歌真实地反映了精准扶贫之前这里的贫困生活。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并在这里首次提出“精准扶贫”。6年多过去了,十八洞村彻底变了样,全村人均纯收入超1.2万元,穷帽子早摘了。

  与村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村民收入一起发生巨变的,还有村里的教育。“说起十八洞村的教育变化,那就大啦!”65岁的退休教师施贵海感慨道。

  “十八洞村的教育,可以分为3个阶段。”在十八洞村小学工作了近40年的施贵海说,1977年到2000年是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校舍是村民出力、出木材建起来的,“教室明亮,四面透风”。“吹风扫地。”施贵海用这样一个词形容。

  他仍记得有一年冬天下大雪,积雪有一尺多厚,教室倾斜得厉害。他连忙向村里报告,冒雪和村干部一起,跟村民借来5根木柱,又到山上砍了5棵树:“苗寨最好、最结实的房子都是‘九龙抱柱’,我撑了10根柱子才放心。”

  那时候,村里穷,孩子上学难。孩子们冬天穿着布鞋,下雪了,走到教室也湿透了,施贵海只得帮孩子们生火取暖。“书包也没有,只能提着塑料袋上学。”为了让村里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学,施贵海走家入户劝学,把辍学的孩子从田里拉到课堂。

  2000年到2013年是第二个阶段,花垣县拨了5万元,建了一栋砖房,但楼板仍然是木制的,课桌椅仍然是板凳。2013年后,十八洞村小学发生了巨变。花垣县委、县政府及县教体局先后投入110万元,中心校投入17.75万元,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校园文化建设、营养餐设备设施等,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记者走进十八洞村小学,只见一座富有苗族特色的校园呈现在眼前。大门上有一副对联:“新少年新风貌新春向阳;红孩子红领巾红心向党。”学校只有两间教室、一间办公室和一间厨房,但十分精致,窗明几净,桌椅摆放整齐,黑板上是孩子稚嫩的笔触,教室内安装了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目前,十八洞村小学有学生22人,其中一年级5人、二年级10人、学前班7人。2014年,施贵海退休后,中心校先后安排了两名年轻教师来到学校任教,1990年出生的蒲力涛是其中一名。

  “变化最大的,就是通过信息化让孩子们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了。”蒲力涛告诉记者,学校通过网络联校,可以和北京、长沙、吉首及县城的学生“同上一堂课”,学生们家里还装了IPTV电视,其中教育频道和学校里用的教材同步,孩子们在家也可以随时学习。

  十八洞村小学的孩子们上音乐、美术课曾经是个大难题。蒲力涛要教两个年级,但他学的专业是数学,“对语文、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课程并不太专业”,现在设备和中心小学联网了,十八洞村小学的孩子们也可以通过电视和中心小学同年级学生一起上音乐课、美术课了。“十八洞的小朋友们能不能听到?”在蒲力涛给的视频中,美术教师龙渡群正在给孩子上美术课。“每次上课,孩子们都十分兴奋。”蒲力涛说,孩子们对美术、音乐等课程非常喜欢,经常早早就坐好了。

  “村民们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他告诉记者,现在孩子们不愁上不起学的问题了,国家资助很齐全、很到位,“村里没有适龄儿童辍学的情况”。

  孩子们的学习用品也更丰富了,除了自己和学校购买的之外,十八洞村还得到了大量爱心资助。“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捐赠学校花园围栏以及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体育器材若干套”“县城南幼儿园捐赠十八洞村学龄前学生生活补贴3600元”……翻开蒲力涛的账本,上面记满了各爱心单位和个人的捐赠记录。

  近几年来,湖南省内外不少学校还有团队过来给十八洞村的孩子上课,帮助这个地处高寒山区、占地面积仅380平方米的小学,接上时代的轨道。校内宣传栏上贴满了孩子们在支教教师指导下完成的画作。

  教育教学质量高了,外出读书的孩子们回来了,近几年,该校就读人数稳定在20余人。村里还走出了不少大学生,有的已经在攻读硕士、博士。(本报记者 阳锡叶)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