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开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成就述评之四

2020-11-17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11月6日,全球首颗6G试验卫星“电子科技大学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这个由高校与企业联合研制的科技结晶将在空间应用场景下开展全球首次太赫兹通信技术验证。今年揭晓的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授奖项目共239项,144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奖198项,占授奖总数的82.8%。

  这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教育战线涌现了一大批服务国家急需、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聚焦内涵发展构建高等教育新格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6%,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而不强,尤其是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及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新需求,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提升的要求也更加迫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双一流”建设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吸引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开启了我国高校进行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新征程。

  2017年,首批137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双一流”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加快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和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都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如果说“双一流”是高等教育适应国家战略布局构建的顶天之举,那么应用型大学建设则是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立地之举。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门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转型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配套措施,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构建的重大进展。

  国家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强国家急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超前部署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善民生急需的学科建设。在地方层面,多地先后出台了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文件,从简政放权、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师聘任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为高校转型改革提供了支持。

  宏观层面上的优化必然带来微观层面的转型。在强调高校内涵发展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专业瘦身”,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回应社会需求。2017年,中山大学发布消息,调整或暂停18个本科专业;2018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停招11个专业,集中资源攥紧拳头做强专业。

  各地高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或增或减,调整自身的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其中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关系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前沿专业得到加强。

  锚定国家战略激发科技创新新动能

  近年来,中兴、华为被打压事件引发全社会对“卡脖子”技术高度关注,人们深刻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回应和服务于国家战略是教育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高等教育紧密对接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升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能力。

  教育部先后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五五行动”,布局建设14个前沿科学中心、11个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38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着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世界公认的核心技术门槛最高、整体结构最复杂的工业产品,也是严重制约我国航空产业和国防实力提升的领域。为响应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2018年12月,清华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院正式揭牌,这是该校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坚定抉择。

  在政策指导下,各地高校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紧密对接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布局,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

  除了在政策上鼓励支持,更要在制度上捋顺高校管理与科技创新的内在关系。2019年,科技部、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随后,全国各省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动高校等科研单位扩大自主权和健全科技创新市场激励的措施文件,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动科技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近年来,高校以不到全国10%的研发人员、不到全国8%的研发经费,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承担了60%以上的重大科研任务;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分别占到了全国的80%以上。

  从中国天眼、嫦娥飞天到量子通讯……越来越多的大国工程中都有高校科研工作者的身影,高等教育正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

  依托产教融合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

  人才兴国,实业兴邦。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迫切需要强化科教融合发展,坚持科技教育经济结合,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厚植创新驱动之基。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职业教育迎来了难得的黄金发展期。2018年8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的方案获得了深圳市政府批准。这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首个世界一流建设方案。

  “以前很担心就业问题,现在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可以到京东、华为等国内知名企业实习,毕业后还有机会留下来工作。”辽宁职业学院商贸学院学生姜艺茜说。

  2019年,辽宁省提出,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格局由政府办学转向企业办学为主,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要办学主体的现代化办学格局,支持企业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方式,参与公办职业院校办学。同时,辽宁省还以专业群为载体,引导职业院校与规模以上企业共建产业学院54个,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目前,辽宁省高职院校共与800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截至2019年9月,企业订单培养学生14630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抓手,积极搭建高校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深度合作的平台,从调结构、促升级,创机制、破壁垒等方面寻求突破。

  2019年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极其不平凡。这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院校要扩招100万人;同年2月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加快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截至2019年底,全国成立1400多个职教集团,密切联系近3万家企业,覆盖70%以上的职业院校。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在社会逐渐重启的过程中,职业院校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企业需要我们,我们就上岗。”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20届学生康佳,是浙江大华智联有限公司现代学徒制班的学员。得知公司紧急接到抗疫物资生产订单,康佳第一时间返回岗位,参与到设备维保工作当中。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时间部署,启动学生特别是毕业生顶岗实习工作,支援企业复工复产。

  今年10月份,一所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揭牌。这所被坊间称为中国首所“芯片大学”的特殊大学,开启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系统化之路,为我国自主研发芯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实践证明,教育改革只有真正与经济社会发展建立良性互动机制,才能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才能获得日益丰富的发展资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战线从自身内涵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等方向重点发力,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奋力书写出一张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答卷。(本报记者 徐倩)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