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针对民办教育面临的经费不足、师资流失、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宁波市通过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筑就民办教育发展高地

2011-08-15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本报记者 李凌 严晶晶

  浙江省宁波市下设的余姚市共有30多所初中,2011年中考合格率、优良率最高的居然是两所民办学校——余姚实验学校、高风中学。据当地教育局负责人介绍,这两所民办学校,由于办学有特色、教学质量高,深受当地群众认可。

  事实上,不只是余姚,在整个宁波市,民办教育都是公办教育强有力的竞争者。据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沈剑光介绍,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共有全日制民办学校1075所,在校生37.8万人,占全市学生数的29%,平均每4个学生,就有一个在民办学校就读。

  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整个民办教育发展遭遇寒冬。很多民办校受到成本上涨、师资流失等因素影响,出现了质量下滑、招生萎缩,甚至停办、倒闭等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宁波的民办教育为何能够“独善其身”,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呢?

  记者采访发现,这得益于宁波市通过制度建设,营造出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早在2006年,宁波市就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着重推出并逐年落实了公共财政保障、教师社会保险等顶层制度设计,给民办教育披上了抵御“严寒”的制度“外衣”。

  公共财政保障做强民办校品牌

  办学经费不足是个长期困扰民办学校的难题,近年来,由于物价上涨、用工成本增加,这个问题显得尤其突出。

  “很多民办学校都是靠‘以学养学’模式发展起来的,主要靠学费维持运行。但是,收费标准很多年都没有变了,而物价和人力成本却一直在涨,给学校正常运转造成了很大压力。”大红鹰学院副院长王云儿说。

  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学院现有学生1.5万人、教师800人。按照每年1.6万元的收费标准,学校一年的学费收入共2.4亿元。看起来很高,但根本不够用,仅以人头费为例,800名教师,再加上同样数量的后勤人员,按照每人10万元,这块开支就要1.6亿元,还不算科研经费、运转费用等大笔支出。“每年五六月份,就是学校办学经费捉襟见肘、青黄不接的时候。”王云儿说。

  “我们曾经作过调查,发现受物价和人力成本上涨的影响,很多民办学校都遇到类似困难。”沈剑光说,“我们估算过,如果15%的学校发展不好,停办或倒闭,可能会对宁波教育事业产生冲击。”

  为此,宁波通过地方立法在市、县两级设立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建立民办教育公共财政保障制度。对符合规定条件,实施中小学学历教育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按照同类公办学校生均教育经费1/4的标准给予补助;对学校,为教师缴纳养老保险补助1/2经费,每人每年约4380元。从2007年到2010年,仅市本级财政民办教育专项支出,就达到5652万元。

  从今年起,宁波市还新增了民办高校生均教育经费补助等专项补助资金2895万元。作为这项制度的受益者,大红鹰学院获得了1500万元的财政补助。“这笔经费,对于缓解学校办学经费短缺的状况,非常及时,也非常解渴。”王云儿说。

  浙江万里学院执行院长陈厥祥也表示,近两年,政府通过财政资助、科研经费等方式支持学校的经费达到3000多万元,对于学校保持规模稳定、正常运行帮助很大。

  然而,用公共财政资助民办学校,是否合理呢?面对记者的疑问,沈剑光表示,这是国际上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他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宁波民办初中和小学在校生分别占在校生总数的15.4%和16.9%,按道理这些学生读书应当享受公共财政,如果这些学生全部到公办校就读,不算建校资金,仅公用经费的支出就要上亿元。现在这部分全都由民办学校承担了,政府即使按照公办校生均经费1/4的标准给民办校资助,也为财政节省了支出。

  为了保证资助经费不被挪用,宁波对财政资助的民办校进行严格限定,要求必须是产权明晰、出资人不求合理回报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同类公办校平均规模。沈剑光说:“公共财政资助这样的学校,就是要扶强扶优、做大做强这批民办校,让他们做出品牌、办出特色,成为‘百年老校’。”

  核定事业编制帮民办校筑巢引凤

  余姚高风中学是当地一家房地产公司老总为回报社会,投入4.6亿元兴建的民办中学。

  走进校园,宛如来到一个公园,绿树葱葱,奇石争艳,占地178亩的校园里种满了各种绿色植物,其中不乏名贵品种。学校不仅环境好,艺术教育特色也很突出。据该校校长罗志康介绍,学校一半的学生学习民乐,还组建了一个200多人的民乐团,连市政府的新年音乐会都是由学校来承办的。每年高考升入音乐、美术等艺术院校的毕业生超过百人。但是,就是这么一所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学校,却怎么也留不住优秀教师。

  “2008年以前,学校每年都有10多名教师流失到公办校,甚至还有教师愿意放弃中学教师身份,考到公办小学教书,就只为获得一个事业编制。”罗志康表示,自己已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很久。

  优秀教师流失,已成为很多民办学校面临的大难题。以前,民办学校还可以依靠良好的办学条件和高收入吸引教师,但是随着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大大增加,尤其是绩效工资的实施,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有了很大提高,民办校的传统优势逐渐消失。

  与此同时,随着《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办法》等制度的施行,民办与公办学校教师在身份和待遇上的差距,反倒越来越大。据沈剑光介绍,民办学校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后,其教师只能进入企业编制,不能进入事业编制,也就无法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待遇。这就意味着,民办学校教师即使缴纳相同数额的社会保险资金,退休时所能享受的待遇也要大大低于公办学校教师。

  正是这些差异,严重影响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进而影响了办学质量。罗志康告诉记者,为了突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下大力气培养了两名优秀的音乐教师,但是今年全都为了事业编制考到公办校去了。

  为了落实民办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法律地位,完善民办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宁波市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一是人事编制管理部门对部分民办学校核定一定数量的自收自支事业教师编制指标,由用人单位择优引进并稳定一支骨干教师队伍。二是在出台宁波市民办教育促进条例时,明确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民办学校教师,可参加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目前,市本级享受此项政策的已占教师总数55%以上。三是推动民办学校专任教师享受事业单位医疗保险政策的落实。

  “2008年以来,余姚市教育局制定政策,每年给学校安排一部分事业编制,全校有166名教师,有事业编制的已经达到65个。”罗志康表示,“效果非常明显,有事业编制的教师能安心任教了。”

  宁波市政府核定给大红鹰学院的事业编制则要多得多。王云儿告诉记者,今年,学院事业编制已达到1000个。靠这些编制,学院上半年引进了19名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博士。“现在学院共有正高级职称41人,副高级职称170多人,全都是专职。要是没有事业编制,不可能引进这么多高层次人才。”

  制度引导民办校完善内部治理

  内部治理不规范,办学不稳定,是当前民办教育发展的另一大难题。沈剑光说:“少数民办学校采取家族式管理,管理随意性很强,校长走马灯似地更换,办学很不稳定。”

  为了引导民办校规范办学,宁波市按照“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监督”的模式,加强了对民办学校的监管。

  “政府对民办学校的管理,主要是政策、制度的管理,所以我们将民办教育管理办公室放在政策法规处,主要是通过政策、制度的调节,引导民办学校自己发挥积极性,落实办学自主权,形成规范的内部治理机制。”沈剑光表示。

  一方面,宁波市政府加强监管制度建设,制定了风险防范制度、资产登记监督制度等,要求民办学校设立风险保证金,用于处理突发事件和意外事故,到2010年,市本级民办学校已经提取风险保证金1000余万元;要求出资人投入学校的资产,要与出资人的其他资产分离,并办理验资过户手续,确保民办学校的独立性和资产安全。

  另一方面,则鼓励各民办校在内部治理上大胆创新,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自主管理,让学校充分享有招生、人事、课程设置、财务工作等方面的自主权。

  余姚市实验学校是1999年创办的一所民办中学,从“零资金”启动、租房办学开始,现已成为一所拥有1.3亿元资产、教学质量在当地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学校。学校在短短10多年内实现跨越发展,正是得益于科学、高效的内部治理结构。

  参与创办该校的校长余如玉说,在人事、课程设置等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干涉很少。学校实行董事会决策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负责重大事项决策,校长行使管理权,对学校进行扁平管理,打破常规的总务处、政教处、教务处的机构设置方式,只设中学部、小学部、生活部、办公室,实现了精干高效的管理。

  记者了解到,该校共有400名教职员工、3000多名学生,可中层正职以上管理人员只有6人,并且人均兼课5节,但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效率之高令人折服。在余姚及周边地区,许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实验学校就读作为首选。

  “回顾宁波民办教育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办得有特色、深受教育部门和老百姓认可的,都是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办学者不图回报的民办学校。而那些抱着营利目的、想赚钱的民办学校,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加强扶持或监管。”沈剑光说。

  而这也恰恰印证了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必要性。按照浙江省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要求,宁波承担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试点任务。目前,宁波正在研究制定试点实施方案,理顺民办学校分类标准、学校产权归属等难点问题,建立两类学校不同的政策扶持和规范体系,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短评

制度引导 政策扶持

  民办教育的发展,已经走到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办学成本增加、优秀教师流失等危机日益突出,产权不明晰、内部治理不完善等深层次问题也浮出水面;另一方面,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宁波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民办教育要靠政府主导下的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公共财政保障、教师社会保险等扶持性的制度体系,帮助民办校获得足够的生存和上升空间,渡过现在的难关;在加强监管制度建设的同时,充分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引导他们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唯有如此,才可能办出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民办校品牌,与公办校形成并驾齐驱、良性竞争的态势,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需求,最终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责任编辑:王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