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过一段长途跋涉,记者来到江西省新余市最边远的渝水区一所农村寄宿学校——鹄山学校。校园里,楼在林中,人在景中,处处回荡着孩子的欢声笑语。学校校长黎小勇动情地说:“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是新的,每个教室有多媒体设备,每位老师有笔记本电脑,学生都能洗上热水澡。搁在以前,我们真是想都不敢想啊!”
崭新的校舍、先进的设备、规范的管理、优秀的师资,家长们欣慰的笑容与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交织在一起,江西各地的教育园区建设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江西省建设教育园区的创举,被列入全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走进美丽的分宜六中校园,只见教学区和生活区以连廊相接,按国家一类标准配备的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体育馆、标准塑胶运动场等,把学生从单一课堂中解放出来,4000多名农村孩子在这里享受与城里学生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
“两年前,我县农村义务教育还是另外一番情景。”分宜县委有关负责人感慨地说,过去,农村学校布点多、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全县有农村小学122所,不少学校的学生不到30人,最少的只有5人;电教仪器装备、体育器材、运动场地、图书资料普遍缺乏;2008年中考,没有一所学校有一门科目达到县城初中平均分数。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政府对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基本解决了上学难,但是,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压力日益凸显。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农村学校不可能都达到县域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城,留在农村的学生逐渐减少,教育资源出现一定闲置;同时,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严重。江西省委、省政府作出决策,推进教育园区建设,让城乡孩子共享园区优质教育资源;把校舍建成最牢固、最安全、最让群众放心的建筑。
为了推进教育园区建设,江西省委、省政府推出了“保障资金投入、保障税费减免、保障园区土地”以及规划先行等一系列措施。总体目标是:用3年时间,筹集30亿元,规划3万亩土地,建设300万平方米校舍,新增30万名农村进城学生,化解30万个“大班改小班”。
各地建设热情空前高涨。分宜县筹措资金3.8亿元,在城镇新区新建分宜六中、五中、三中及第二中心幼儿园、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通过标准化建设,促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永修县力争通过2至3年努力,使教育园区的学生规模达到3.5万人,超过全县教育规模总量的一半。赣县虽然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仍然筹集资金1.1亿元,在规划园区学校的同时,规划了医院、公租房、小型商场等生活配套设施。
瑞金市中储粮湖岭长征小学学生钟友清说:“以前我们乡下学校的教室又矮又小,阴暗潮湿;现在的学校又美又安全,爸爸妈妈和老师都不用再担心我了。”
在湖口县第二小学记者看到,每个教室均配备了电子白板、电脑、投影仪、实物展示台。上课时,老师通过互联网等方式,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该校是教育园区的重点项目,去年竣工,成效明显。”该县教育局负责人如数家珍:分流城区学生500名,化解“大班额”问题;安置进城务工人员子女600名,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为工业园区发展作贡献。
“教育园区是城镇化最有力的‘绿色引擎’。”赣州市教育局负责人介绍,城镇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吸引大量农村学生进城入学,带动广大农民进城,有效缓解工业园区企业用工紧张问题。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该市城镇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建设一个园区、凝聚一方人气、拉动一轮消费、做大一个城镇的综合效益日益凸显。
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
2.5万名学生挤在城区6所校园里,每个班平均72名学生,下课时连离开座位都是件难事,这是6年前江西省会昌县城区教育让群众最堵心的事。与此同时,边远山区的教室里却空空荡荡,生源不足。教育发展水平的两极分化给江西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出严峻课题。
记者了解到,江西省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7.7%提高到2009年的42.6%。2010年至2012年,每年将有超过60万名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城镇义务教育每年净增近10万名新生。城区人口不断增长,导致城区学校普遍“超大班额”、超负荷办学,致使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严重失衡。
江西省创新教育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率先提出实施教育园区建设,通过在园区建设寄宿制学校,引导农村学生进城读书,享受到与城市学生一样的优质公共教育资源。
会昌县将教育优化布局与打造教育园区统筹考虑,把城区学生“分流”和边远山区学生“归集”作为重要路径,确立了“走教育集约式发展道路”的思路,在城区东北角的大禾田区域规划土地2190亩建设教育文化园区。
目前,新会昌中学、标准体育场、游泳馆、党校网球场等一大批“交钥匙”工程在教育园区安家落户。新职业技术学校、第三中学、第三小学,省级示范幼儿园、教师培训中心也已列入2011年重点进园项目,一个集高中、初中、小学、职业教育和公益文化、运动场等为一体的城市发展新区已经崛起在会昌县城内。会昌县建设教育文化园区,不但彻底改善了校园环境,还使全县的教育容量大幅扩容,增加了8000多个课桌位,在化解了“大班额”的窘境之余,还增加了6000多个就学机会。仅新会昌中学扩招,就为全县初中毕业生就读高中增加了20%的录取率。
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虞国庆告诉记者,建设教育园区的目的,是要合理调整城乡学校布局,科学配备教育资源,将有限的教育投入和师资力量集中起来,计划用3年时间,基本化解进城农村学生就读难、“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在县域内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在推进教育园区建设过程中,江西各县根据城乡人口流动、学生的分布及变化趋势等实际情况,广泛尊重群众意愿,做到“规划先行、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以达到资源共享、规模办学、保证条件、方便就学、提高效益的目标,率先实现区域性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为教育园区建设开辟“绿色通道”
“要给孩子们腾出最好的地,以最美的规划设计,建成最安全的校舍。”上犹县政府有关负责人的话,道出了该县教育、财政、发改、城建、国土等部门通力合作,倾力校安工程实施和教育园区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江西省建设教育园区,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去年,19个试点园区规划建校90所,投资28.6亿元;江西省职教园区规划建校8所,投资29.5亿元;今年,又新增40个县的教育园区。各地群众对教育园区也给予了极大支持,要地主动让地,拆迁积极配合。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让子孙后代进好学校读书,一百个乐意。
为确保教育园区建设,从科学规划到资金投入、从用地保障到税费优惠,江西省出台一系列有力的保障措施。江西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地教育园区建设,必须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纳入环境保护规划。
据江西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江西省预留重大项目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非常紧张,省政府仍安排3000亩土地,支持20个试点地区教育园区建设,并且纳入省重大项目“绿色通道”,优先安排内部联审,保障用地指标,保障快速办结。
“教育园区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江西省财政厅负责人细说资金来源:从今年起,连续3年,每年从省级统筹的地方教育附加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各市、县要将征收的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新开征的地方教育附加以及盘活现有教育资源的收益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鼓励住宅小区开发商等社会力量投资,鼓励企业和个人以提供免费服务、捐赠等形式支持教育园区建设。
目前,江西省教育园区试点建设共动工学校69所,已完工28所,在建面积17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0.6亿元。分宜、湖口、永修、赣县、乐平、会昌等地教育园区已成雏形,其他项目县也加快了建设步伐,一批空间布局合理、校园建设规范、教学设施齐全的园区学校已经建成或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