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西行壮歌响九州

—— 写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10周年之际

2011-12-05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本报记者 唐景莉

  北京大学教授孟二冬,在石河子大学执教期间,虽身患重病,仍无私奉献,带病援疆,最终倒在课堂上。这位在学海中甘之如饴的人,在讲台上神采飞扬,讲述着盛唐气象、魏晋风度的情景,成为学生脑海中的永久记忆。胡锦涛总书记称赞他“为人师表,品德高尚”。

  2001年6月,为了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教育部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在对口支援工作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像孟二冬教授这样的先进人物,他们服务西部高校、无私奉献祖国,用汗水、心血甚至生命铸造了“讲奉献、求实效”的对口支援精神,为对口支援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10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对口支援工作,实现了对西藏、新疆高校对口支援的全覆盖,受援高校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原来各方面基础条件较薄弱的受援高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0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对口支援、协同共建,贵州大学、宁夏大学、西藏大学、青海大学、石河子大学5所受援高校先后进入了“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行列,为西部高等教育新增了一批龙头高校,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支撑。

  加快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上意义重大

  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是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西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振兴西部高等教育、适应西部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

  西部地区的建设发展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地区建设发展的快慢,将直接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4%,人口占全国的28.6%。在既有经济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投入产出关联,互为市场。同时,由于众多少数民族聚居于西部和陆地边境地区,西部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西部地区还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主要大江大河的源头,居于上风、上水区位,是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所在。

  西部地区与周边14个国家接壤,这些国家不仅拥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还是一个广阔的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这些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西部地区将会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经济贸易竞争,甚至是领土主权之争的前沿和主战场。因此,打通欧亚大通道,加大向西开放的力度,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加强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对于优化我国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构建我国能源安全体系,促进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上看,西部高等教育与全国高等教育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2008年,西部地区接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为4.67%,比全国的6.15%低1.48%。西部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生数只占全国的21.8%,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的比例为41.5%,比全国的50.7%低9.2%;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5630元,比全国的7694元低2064元。因此,统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十分重要,必须把支持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摆在重要位置。

  据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介绍,2001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随后又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对口支援新疆高等师范学校工作”、“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和“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等对口支援专项工作。目前,支援高校已由2001年的13所扩展到94所,受援高校由2001年的13所扩展到67所,覆盖了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在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方面,10年来,支援高校共选派1440余名教师到受援高校支教,369名干部到受援高校挂职任职;受援高校共选派5000多名教师到支援高校进修学习,干部730多人次到支援高校挂职和锻炼学习。10年来,受援高校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显著增长,由1391人增长到5393人;比例由7%增长到17%。受援高校教师队伍中拥有硕士学位的人数由6201人增长到14275人;比例由23%增长到49%。

  在学科建设方面,10年来,受援高校的一级博士点总量由6个增长至115个;二级博士点由102个增长至592个;一级硕士点由73个增长至632个;二级硕士点由773个增长至2229个。

  在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10年来,受援高校科研经费由50835万元增长到126770万元,支援与受援高校教师联合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300多项。

  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支援高校结合受援高校所在区域发展特色,打造协同创新平台,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等6所内地高校,与西藏藏医学院共建藏医学和藏药学专业,大力推动了藏医药产业发展;北京大学与石河子大学共建新疆屯垦与文化研究院,弘扬了屯垦戍边文化;同济大学与井冈山大学共同创编了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对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弘扬井冈山精神。

  高校互派干部挂职,促进受援高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2002年2月,受命教育部关于浙江大学对口支援贵州大学的战略部署,时任浙大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的陈叔平教授,告别家里3位年迈的老人、妻子和正在读高二的孩子,离开熟悉的西子湖畔,只身踏上远在他乡的黔贵之地,而这一“踏”竟整整10年。

  10年来,陈叔平双肩挑起贵州大学校长的重责,双手推动贵州大学跨越式发展,双腿稳稳扎根西部,带领贵大闯过一道道难关,越过一层层障碍。他当校长的10年,贵州大学在教育部13个对口支援工作西部受援高校中率先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年度科研经费从10年前的11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近两亿元;学校实现了工程院院士、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73项目”、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教学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诸多领域“零”的突破。

  “男人就应该一不叫苦,二不邀功。”陈叔平说,“遇到困难时决不能给自己找理由退缩,做人首先要有责任心。”靠着一种责任心,陈叔平以临时的身份干着长期的事,以客人的身份做着主人的事,陈叔平说,他没想过干两年就走,但也没想到一干就是10年。

  与陈叔平一样,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周承早远赴塔里木大学任副校长,在这所“离北京最远,离沙漠最近,交通最不便,条件最艰苦”的学校成就了一番事业。

  动身之前,周承早上网查阅了关于塔里木大学的相关信息。这所创建于1958年的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也是我国唯一一所建在茫茫沙漠边缘的高校,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沙漠学府”。

  2005年8月到2008年7月,周承早在塔里木大学走过了3年援疆路。在这3年中,塔里木大学在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周承早也因工作业绩突出,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授予三等功。

  “今后,华中农业大学就是塔里木大学在武汉的办事处,我将继续全力为大家服好务。”援疆结束前,周承早面对前来道别的教职员工,依依不舍。

  西南交通大学王齐荣最近获得了“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突出贡献个人奖”。他曾受中组部和教育部委派,作为中央直属机关第四批转留第五批援藏干部,2004年7月至2010年8月,在西藏大学援藏工作了6年,先后担任工学院院长、校长助理兼工学院党委书记,亲历了西藏大学跨越式发展进程中的区部共建,新校区建设,本科教学评估创优,工学院的初建、发展、壮大等重要时期。

  王齐荣以西藏大学为家,6年来,继承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努力克服高原低压缺氧、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重重困难,每年休假仅2至3周,其他时间均在藏工作,甚至在休假期间还要随时进藏处理相关事务。在工学院领导班子长期配备不齐的情况下,他更是身兼多职,身体力行,克己勤政,在师生群众和党员干部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大大增强了工学院的凝聚力。

  支援与受援高校互派干部挂职,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促进受援高校提高管理水平的方式和途径,特别是支援高校选派优秀干部挂职担任受援高校校长或副校长,如浙江大学选派陈叔平到贵州大学任校长,清华大学先后选派李建保、陈强、梁曦东任青海大学校长,北京大学选派于鸿军任石河子大学副校长,华中农业大学选派周承早任塔里木大学副校长等。同时,还有一大批高校中层干部挂职受援高校,都取得了很好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受援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贵芹认为,支援与受援高校双方互派干部挂职是对口支援工作不可或缺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密切支援与受援高校联系,提升受援高校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要坚持并积极互派干部到对方学校挂职,并将其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

  2004年至2006年,刘贵芹曾在革命老区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挂职区委副书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切身体会,刘贵芹认为,挂职锻炼,可以让干部“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具体说来,“受教育”,到了西部高校,可以增进对国情、社情、教情的了解,增进和群众的感情;“作贡献”,带去先进的管理理念,立足自己岗位为西部高校科学发展作贡献;“长才干”,从干部、群众和同事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增长实际本领。

  西部高校办学能力增强,学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2001年5月,作为首批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高校之一,北京大学与新疆石河子大学成为合作伙伴,自此拉开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的序幕。2010年,北京大学等7所高校组成团队共同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北京大学等9所高校组成团队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北京大学是两个高校团队的组长单位。

  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紧密围绕西部地区长治久安及跨越式发展建设大局,立足受援高校实际情况,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全面、深入、持续地推进对口支援工作,明确思路、理顺机制、务实高效、收获成果,并在承担对口支援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务中,经受了锻炼,促进了发展,深化了友谊。

  面对光荣艰巨的对口支援任务,北京大学从机制建设、组织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科研能力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国际合作等方面着力推动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工作的开展。两校相互扶持、精诚合作,使石河子大学师资队伍素质、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科研能力、管理服务水平以及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都得到显著提升。

  自2001年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以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青海大学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皆取得显著成绩。2010年,为切实加强三江源地区的科学研究,清华大学积极联合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教育厅,和青海大学共同设立了三江源科研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鼓励双方教师、科研人员共同开展三江源科学研究工作。

  2010年,清华大学再挑重担,作为组长单位,团队对口支援新疆大学。清华大学在努力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的同时,切实履行对口支援新疆大学各项协议,定期进行协议落实情况检查,与团队高校成员一起帮助指导新疆大学编制好“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开设“新大学堂”,多方位多层次加强工作,务求支援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学科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学科建设和规划不仅仅对建设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受援学校成功办学的基础和关键。

  中国人民大学是对口支援新疆财经大学和西藏民族学院的东部高校。几年来,中国人民大学牢牢抓住学科规划和院系建设的龙头,密切结合双方学科发展特点,重点突破,由点及面,为提高西部高校的办学水平提供强劲动力。

  以新闻学为例,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长期以来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学生培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该学科也是新疆财经大学的重点学科。中国人民大学与新疆财经大学共同选题、周密研究制定了创办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论证报告,并且在实践中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学科建设的关键,从而使得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专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

  中国人民大学还在数学、法学、经济学3个大的学科门类下,结合实际情况,帮助新疆财经大学对二级学科的分类进行了调整。目前,两校的合作包括统计、应用数学、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财政、金融、会计、语言、法律等,几乎囊括了新疆财经大学的所有学科,形成了全面支持新疆财经大学的良好局面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展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10年间,在人才交流方面,共接受两所受援学校共18名教师访学,39名教师进修,8名干部到中国人民大学挂职,累计录取研究生79人;中国人民大学共有教师干部12人次到西部挂职、任教,教师到支援学校短期讲座、开展学术论坛共27次,捐赠图书、仪器设备约88.7万元。

  为了更好地利用支援高校的优势,帮助受援高校培养人才,提高办学能力和水平,教育部鼓励支援与受援高校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工作。

  在国内东部高校中,复旦大学把本科生联合培养这项工作做在了前面,落到了实处。

  从2006年起,西藏民族学院每学年派送20名左右中文、新闻、护理学等专业的学生前来学校插班学习。结合云南大学需要优先发展的学科建设,经过双方精心筹备,2010学年起,复旦大学每年接收云南大学哲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和新闻传播学、社会工作等社科类学科共9个专业的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复旦培养期为两年。目前有90名云大学生在复旦学习。10年间,学校接收来自西藏民族学院、云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西部高校插班本科生和联合培养本科生共计近400名。所有联合培养的学生均与复旦学生一起混合居住,实行统一教育管理。其所在专业配备了专门的导师,书院和学院组织辅导员和学生一对一谈心。针对学生的实际困难,学校相关部门专门安排补课等措施,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如今,这些在复旦交流学习的本科生已成为受援高校研究生的重要生源和教师的助手。

  对口支援是加快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实施以来,受援高校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今年初,《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出台8项新政,要求引导西部地区受援高校转变办学理念,在服务好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提高自身水平。

  10年跨越发展,收获累累硕果。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表示,今后要在宏观政策上有更大的推动力,把“四个显著提升”作为今后对口支援的主要任务,即显著提升受援高校的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升受援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受援高校的科研服务能力和显著提升受援高校的学校管理水平。

  张大良表示,对口支援工作要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重点,减少“输血型”的对口支援,增加“造血型”的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发展关键在人才,要确立多元化引进人才的理念,调整人才引进政策,建立符合西部地区实际的人才引进标准。要研究相关政策,一方面支持受援高校加强培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另一方面开展定点定向培养紧缺人才工作,也就是在支援高校定点培养,到受援高校所在地区定向工作。

  “需求导向,特色彰显。”在张大良看来,对口支援工作要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要扶需、扶特,也就是说,要按需求导向来布局,在学科布局上重点发展工科、农科、医科、师范类这些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适度发展经济、管理和艺术类学科,帮助受援高校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上下功夫,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的布局相匹配。要结合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增强受援高校科技服务和文化服务的能力。在科技服务方面,及时转化成果,助推当地特色经济、特色产业发展、在特色上做文章,在特色基础上做强。在文化服务方面,致力于特色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传播、创新。

  张大良说,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支援高校把对口支援工作当成本校的事情来做,把受援高校“作为自己的一个校区来对待”,就一定能把对口支援工作做好,做出成效。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10年历程

  10年来,教育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

  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确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3所高校采取一对一方式,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青海大学等西部高校。

  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通知》,决定由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41所高校对口支援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11所高校82个一级学科建设。

  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强调对口支援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通过长期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不断加强受援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使受援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上新台阶。

  同年,教育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大对西藏高等学校的支援力度,由内地35所高等学校分别对口支援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西藏藏医学院、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西藏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对西藏高校对口支援的全覆盖。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专门文件,在“质量工程”中设立专项,支持受援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到支援高校进修学习和挂职锻炼,支持受援高校数字实验室建设。

  201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出台了联合培养学生、合作开展科研、互派干部挂职、教学名师带徒、定向培养师资、教师出国进修、共享教学资源、扩大对外交流8项新举措,同时强调,对口支援工作要更加注重增强受援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责任编辑:张珏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