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锅炉工”校长于贵勤

2012-01-11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于贵勤在锅炉旁弯腰掏炉炭。(本页摄影 张学军)

于校长在运送锅炉里清理出来的煤渣灰。

在锅炉房里,一身“工装”的于贵勤为孩子们送去温暖。

清晨,于贵勤在查看锅炉水温。

课余,大家都在休息或娱乐,于校长为供暖保温而忙碌着。

晚上,于校长都要挨个宿舍检查室温,保证孩子们能睡一个温暖的觉。

  2011年12月15日凌晨3时,河北省承德县孤山小学校长于贵勤就起床了,她在棉衣外又罩上一件深色的长大衣,戴上棉帽、围巾和口罩,走进学校锅炉房,打开炉门开始填煤烧水。半小时后,水温升到60摄氏度,她打开锅炉送水的截门,给学生宿舍供暖。此时,室外的温度是零下17摄氏度。

  这已经是于贵勤坚持给学生烧暖气的第8个年头儿了。

  56岁的于贵勤已过了退休年龄,可为了学校的工作,市里、县里挽留她再干两年,她欣然接受。因为于贵勤心里装着孩子们,还想为学校的发展奉献“余热”。

  2002年,在承德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孤山小学建起一座2层教学楼,墙体厚度达半米,墙内还填加了保温材料。教室内虽然没有暖气设施,但是在冬季有阳光的白天里,室内温度能达到20摄氏度左右,就是阴天也能接近十五六度。

  孤山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目前的学生宿舍还是几间普通的平房。为了解决学生宿舍的取暖问题,学校安装了“土暖气”。

  承德地区供暖时间,从当年10月中旬到次年4月中旬。学校取暖每年要消耗近10吨煤,这都是于校长一铲铲填进炉子,再一点点地掏出炉渣,填煤、出渣时人的腰都要弯到90度,每次填煤出渣,都得花费40分钟时间。每天从下午4时到深夜12时之间,如此的工作约两小时循环一次。于贵勤每天睡觉不足5小时。

快乐的孤山小学学生们。

早饭时间,于贵勤在图书室向学生借阅图书,圆珠笔冻得不出油了,她用嘴哈哈热气继续用。

学校又新进了一批教具,于校长看到孩子们新奇的劲头儿,感到十分欣慰。

坚持和孩子们一起吃饭,是于校长与学生沟通情感的方法之一。

双休日,于校长总要抽时间走访学生的家庭。

  于校长为什么要亲自给学生烧暖气呢?她给出了3个原由:一是为了保证安全,由自己烧锅炉心里踏实,能保证孩子不受冻;二是节约开支,要是请专人来干,势必增加学校支出;三是保证教学质量,如果让教师轮流来值班,肯定要影响教学。

  于校长还身兼学校的广播员、仓库保管员、图书管理员等多项工作,她身边有几大串钥匙,加起来足有2斤多重。她每天忙碌地奔波在学校的各个角落,一天下来,至少要走二三十里的路。于贵勤却乐呵呵地说:“农村学校校长就是这个样儿!”

孤山小学中午休息1小时,午饭后,学生回到教室,于校长也过来看看孩子们的学习情况。

于校长将学生制作的树叶画,宝贝似的抱到展览室。

大课间时间,于校长和她的学生一起交流。

  提起于贵勤,她可是远近闻名的“名人”。

  刚参加工作时,于贵勤在县里的一个重点小学任教,因责任心强,教育教学成绩突出,1990年,她被派到河北省与内蒙古交界的北大山脚下的孤山小学任校长。这里集山、老、边、穷于一体,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地势高寒,年无霜期仅为115天。当年,学校残破不堪,连屋顶都没有,学生几乎就是在露天上课。师资薄弱,教学质量是全乡最差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还不足10%。当时,分配给于贵勤一家4口人的宿舍,是一间18平方米的平房,门框低的会碰头,屋里阴暗潮湿,锅台上长出了蘑菇,刚来时,2个孩子怎么也不愿进去住。

  面对这种状况,于贵勤没有丝毫的退缩,横下一条心要干出点样儿来。二十余年里,她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把事业当作生命,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于贵勤除了英语课什么都教,哪个教师生病,哪个教师结婚、生子,她都能顶上去。自于贵勤担任孤山小学校长以来,从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求教师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教师们的备课笔记,她要逐个检查;教师们的课堂讲授,她要挨个去听。如今的孤山小学,入学率、合格率、巩固率达100%,成为当地深山区教学质量、教学条件、师生素质、管理水平等各项工作名列前茅的学校,也成为省内外的知名单位。

  于贵勤由此获得了诸多荣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十七大党代表等荣誉近百项。于贵勤曾多次婉拒领导将她调到县、市工作的好意。她说:“你们不要老是觉得我有多么多么的辛苦,累虽累点,但我自己并不觉得苦,一天能获得孩子们几百个问‘好’,能为他们做点事儿,我感到很幸福,心里高兴着呢!”

  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