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木的颁奖词——
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陈彦强 本报记者 蒋夫尔
“今天我高兴得很,请大家赶紧坐!”2月5日下午,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开富小区的一处廉租房内,阿里木68岁的母亲托乎提汗·纳斯尔正忙着招呼前来祝贺的朋友和邻居。她说:“我支持儿子继续资助困难学生,把好事继续做下去。”
40岁的阿里木1989年在新疆石河子参军入伍。退伍后,在当地供销社工作,1997年供销社破产后,阿里木离开新疆走南闯北,2002年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以烤羊肉串为生。在毕节,他看到很多穷孩子上不起学。阿里木深知缺乏教育给人生带来的晦暗。从2006年起,阿里木决定用烤羊肉串挣来的钱在毕节学院设立“阿里木奖学金”,专门资助贫困学生。
8年多来,阿里木卖出30多万串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很多网友被他的故事所感动,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阿里木的二哥吐尔洪·哈力克与弟弟阿里木在毕节一起卖烤羊肉串8年。他直言不讳地说,当初弟弟向贫困学生捐钱时,他心里很不乐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地理解了弟弟,并开始向弟弟学习。2011年,他也捐出了2000元给需要帮助的人。“在毕节市,只要大家看到烤羊肉串的维吾尔族人,都亲切地叫阿里木。当地人也经常给我们提供帮助,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你说这多好啊!”说这句话时,吐尔洪·哈力克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