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四川理塘县二完小教师多年来不惧山高路远,走进学生家庭——

最遥远的家访 最暖心的师爱

2012-02-14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本报记者 李益众  通讯员 陈志敏 袁静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是一座“世界高城”,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全县24个乡镇距离县城都很远,最远的超过200公里。孩子们的底子薄,学习和生活习惯差,教育难度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家访显得极为重要。家访是理塘县牧区寄宿制示范小学(二完小)的特色活动,教师们常常互相“攀比”,看到底是谁走出了“最远的家访”,或是进行了“最高海拔的家访”。

  2003年,理塘县二完小启动“最远的家访”活动。校长康珠说:“我们的10多位班主任现在每个人都能写出一本厚厚的家访日记。”

  “老师,你帮帮我,我想读书”

  “老师,你帮帮我。老师,我想读书!”这是教师志玛人生中听过的最痛心的一句话,直到现在,藏族小男孩洼甲满是泪水的眼睛还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里。因为家庭变故,洼甲一直寄养在舅舅家里,他舅舅想让他去挖虫草赚钱,说供不起他上学了。

  “无论如何,我不会让这个孩子辍学。”在和洼甲舅舅沟通的那段时间,志玛始终牢记这句话。几番交谈后,志玛与舅舅签下一份共同资助孩子读书的协议,并承诺和学校的另外几个教师每年为洼甲买新衣服。

  “信任和主动沟通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基础,很多孩子并不愿主动把心事讲给老师听,我们就只好‘走进去’。”志玛说,这是教师家访的初衷,她从来不计算自己在家访路上到底走了多少路,目的地就是每个学生的心里。

  “也许物质条件很差,可心里总是满满的”

  2004年的冬天,一个平常的星期一,来自曲登乡的学生阿曲没有像往常一样出现在教室里。曲登乡是理塘县海拔最高最偏远的乡镇,距离县城大约200公里,当时还没通电话。得不到一丁点儿关于阿曲的消息,肖红梅心里很着急。到了下午,康珠说:“不能再等了,必须去家访。”驱车40多公里后,他们看见了阿曲的身影。一看到车,阿曲立马找了一个土坡藏了起来,肖红梅悄悄从后面靠近,一把抱住了他。

  肖红梅细细问了才知道,回家过周末的阿曲在周一早上已经到了学校,可他因为太想家,没进校门就转身朝家的方向走去。

  阿曲的家只是一顶破旧的帐篷,帐篷里有他的母亲和4个年龄更小的孩子,都光着脚。里面只有简单的几件家具,显得空荡荡的。临走时,他们把身上的钱都留给了阿曲的母亲。“我们不是施舍。只是如果不这样做,良心就会不安。”肖红梅说。

  肖红梅有很多次机会可以调走,但她放弃了。“也许物质条件很差,可心里总是满满的。学生和家长敬我爱我,我很有成就感。”肖红梅说。

  “不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心里会内疚”

  康珠黑发飘飘,身材瘦而高,做事干练,常常一副风风火火的样子。2010年7月,她到距离县城60公里以外的和尼乡家访,一路颠簸后来到一顶黑色的帐篷前,这就是四年级学生洛绒的家。

  洛绒的父亲去世后,母亲也随即失踪了,这些年来,洛绒独自一人照料年老多病、精神失常的奶奶,两个人相依为命。

  “家访后,我很难受,很伤心,很自责。”康珠动情地说,“作为校长,如果连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就是工作没到位,心里会觉得内疚。”

  回校后,康珠发动全校教师资助洛绒,并当众表态:“洛绒读书读到什么时候,我们就供到什么时候。”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