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成就感让教师扎根农村

——湖北潜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纪实

2012-02-27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在地处偏远的湖北省潜江市渔洋中学,有一对年轻的教师夫妻张瑞和黄茜。张瑞200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就作为资教生来到渔洋中学任教。2010年,他同时考取潜江市公办教师、襄阳市公务员和司法警察。亲友劝他留在大城市,可他毅然选择当一名农村教师。

  不仅如此,他还动员新婚妻子黄茜到渔洋小学当教师。武汉女孩黄茜和张瑞是大学同学,她理解丈夫的农村教育情结,放弃武汉市户口,到潜江当了一名农村教师。

  近年来,在湖北省潜江市,有不少像张瑞和黄茜这样的年轻人,远离繁华的大城市,扎根农村,当一名农村教师。对记者来说,这似乎是一个谜。为解开谜底,记者日前来到潜江市进行了深入采访。

  “双百计划”:吸引大批新教师到农村

  与全国很多地方一样,前些年潜江市也出现了农村教师年龄老化、师资学科结构不配套和学校师资配置不均衡等突出问题。为解决农村师资问题,潜江市教育局启动了幸福工程,实施“双百计划”,即每年引进教师100名,签约资教生100名。

  对引进的年轻教师,潜江市在工作和生活上处处关心他们,在事业上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在各种培训上舍得投入。几年的努力终于换来回报,目前全市学科师资紧缺矛盾基本解决,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由51.2岁下降到42.7岁,学历由原来的以中专为主提升为大专以上学历占70%。不少年轻教师远离繁华的大城市,来到农村扎根。

  2010年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的资教生陈泉汐,放弃在武汉就业的机会,来到离潜江城区50公里的五洲小学任教。她带领8名资教生自编自导自演,自制演出道具、服装,组织师生在去年六一儿童节献上了一台精彩节目。舞台上,相声、小品、双簧、舞蹈、歌唱等异彩纷呈。村民则自掏腰包,买来鞭炮,放了一个多小时。

  陈泉汐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迅速成长。期末考试,她带的班级语文、英语成绩居全镇第一,超过了指导教师。不少家长将孩子从广州、深圳等地转回五洲小学,学校的学生数由原来的270人增加到350人,今年学校又开办了180人的幼儿园,原来瀕临倒闭的学校如今又有了生气。

  2月16日,记者采访黄茜,问及她为什么要坚守农村,黄茜坦然地说:“一方面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另一方面是潜江的幸福工程让我爱上了农村这块沃土。学校为我们免费提供周转房、午餐;为了让我顺利通过招聘教师考试,学校领导给我找来复习资料,每月督促辅导,因此我才取得全市笔试第一的成绩;为了让我顺利通过面试,给我做模拟面试3次,还派专车接送。我虽失去了大城市的繁华与富裕,但享受到了农村的宁静和温馨。”

  轮岗交流:为教师打造展示才华舞台

  在潜江市,早在几年前就实施了干部轮换制和教师交流制。为扎实做好这项工作,全市共配备35辆接送教师的专车,市教育局每年为每辆车补贴2万元。近3年,全市还投入3000多万元,在乡镇建教师周转房350多套,在村小维修宿舍230多套;同时还出台了教师轮岗管理办法和轮岗教师免费午餐等措施。全市每年有500余人轮岗交流,占比超过10%。许多教师感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乐趣,在农村学校坚守3年不回城。

  2010年9月,高石碑镇小学教导主任何伟交流到蚌湖小学任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学校有几个年龄大的教师不会用电脑,不会制作课件,对教研也没有兴趣。有一次,他发现58岁的杨国元老师因想念孙女了,在看孙女的照片。他告诉杨国元:“可以视频聊天呀,只要学会电脑就可以。”

  于是,何伟手把手地教杨国元学电脑,带动一些年龄大的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杨国元学会电脑后,不仅积极参加课改活动,工作之余还同远隔数千里的孙女视频聊天,共享天伦之乐。期末,每名教师都交了1篇论文和15篇教学反思,受到市督导组的好评。“看到自己的付出受到肯定,真有说不出来的高兴。”何伟兴奋地说。

  高石碑一中的董慧玲,是全市英语学科带头人。得知教师交流信息后,主动请缨到青阳小学任教,承担起高年级的英语教学。该校原来教学方法陈旧,学生不爱学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董慧玲于是改变教学方法,坚持每节课用多媒体教学,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她每次外出听课,总会主动同授课教师交流,还将授课教师的课件拷回来认真揣摩,然后为同事上展示课,共同分享。经过一年的努力,青阳小学各年级英语成绩位居全镇第一。“轮岗为我打造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使我感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乐趣。”董慧玲说。

  免费培训:提升了新教师的综合素质

  3年来,潜江市财政共单列450万元用于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每年有4000余人次接受免费培训,教师的综合素质普遍提升,广大教师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位于潜江南端的老新中学,在师资培训、进修方面特别舍得投入。除参加市里的各项免费培训外,学校还规定,教师“专升本”一次性补助3000元;考上在职硕士研究生,一次性补助5000元。学校还采取多项举措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加教师的幸福指数,并将“学生快乐地学习成长、教师幸福地工作学习”的办学宗旨写在教学楼顶端。

  56岁的樊华居然取得了函授本科毕业证。以前,樊华因长期患有严重的胃病,并且学历不高,长期带“小课”,不被人重视,心情郁闷,病情更为加重。后来参加监利翔宇中学培训、汉阳一中考察、本科函授后,樊华主动请战教七年级数学。他精心备课,参加高效课堂模式课改,全班学生的灿烂笑容使他心情愉悦。

  “国培计划、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等培训特受农村教师的欢迎。年轻女教师黄洁是城关人,但她放弃城市生活,到老新中学同一位老师结婚,在农村扎根落户。她辅导的学生参加2011年全国学生书画大赛,廖庆虎、刘荣获得金奖,马跃等3名同学获得银奖,龚楚寒等5名同学获得铜奖,马梦婷等9名同学获得优秀奖,让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们感到震惊。老师们普遍认为,培训使他们提升了综合素质,重拾被尊重的快乐。”潜江市教育局党委书记王培训对记者说。

  潜江市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强化激励机制,通过优秀教师的评选表彰,为教师搭建放飞理想的平台。市政府每年拨款100万元,实施“市政府教育专项奖”和“曹禺(潜江)教育奖”,开展“十佳校长”、“十佳班主任”、“十佳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师德标兵的评选表彰,充分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

  “可以说,正是这样的激励机制,为全市教师搭建起放飞理想的平台,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同时也助推了全市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潜江市教育局局长王绪军对记者说。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