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这里的学生为何争相回流

——吉林省通榆县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办学质量

2012-02-25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本报记者 赵准胜

   通 讯 员 马长山

  “以前,农村学生争着到城里上学,现在有好多农村孩子又情愿回到乡下读书了。这不,又接个家长电话……”开学初,吉林省通榆县兴隆山镇中学校长王忠昆忙得不行。随着吉林省通榆县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不断深入,几年前到县城或到市里上学的农村中小学生又纷纷转回乡下就读。据通榆县教育局基础教育办公室主任刁恩波介绍,每学期开学前都有不少家长和学生来咨询或办理转回乡镇学校的手续。目前,从市县区返乡就读的学生累计达383人,其中小学生317人,初中生66人。

  “以前,农村学校没有楼房,没有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师资力量也明显薄弱,现在却完全不同了,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也能充分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了,不仅省钱省时,还能充分享受家庭的温暖。”兴隆山镇中心校谢军校长的一席话,道出通榆县学生从城市“返流”乡镇的主要原因。

  为了能让孩子读好书,王延德、张淑红夫妇两年前把儿子王壮送到白城市一所封闭式学校读初中,离家160多公里。半年后,看到乡中学大楼拔地而起,而且有那么多朝气蓬勃的特岗教师任教,他们心动了。“经过一番考虑,我们把孩子转回来了。现在看,我们是一百个放心了,班主任陈大海比我们当家长的还有责任心。”张淑红说。

  “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儿子吕赫就在县里上学,一直在我的一个朋友家食宿,现在又转回乡下小学上学了。”在通榆县兴隆山镇开五金商店的李妍女士告诉记者,兴隆山镇距离县城60公里,一般每两周才去接孩子一趟,每次也只能在家里住一宿。因为孩子从小不在父母身边,变得越来越内向,如今孩子返回镇中心校上学,自己心里终于踏实了。

  6年前,通榆县乡镇中小学的大部分教师还都是民办转正的,年龄偏大,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为了从根儿上解决城乡教育不均衡的问题,过去几年里,通榆县一直没有间断对农村教师的补充,每年都招聘30至50名大学本科生、委托定向培养60名小科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在实行特岗教师政策的3年时间里,还先后招聘了322名本科学历的特岗教师、10名硕士毕业生教师、12名“三支一扶”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有效缓解了农村教师年龄老化、学科断层的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王忠昆深有感触地说:“特岗教师接受新生事物快,教学有活力,能和学生们像朋友一样交流,深受学生喜爱。和县城学校比,我们的教学楼是新的,生均面积大,加上师资力量也不差,音乐、体育、美术、信息等学科都有专业教师教。所以,我们农村校长也敢和县城校长叫板了……”

  通榆虽然是国家级贫困县,但确保了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多方争取资金和项目,大力改善办学条件。通榆县教育局局长张兴邦告诉记者,近5年,全县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达1.7亿元。在学校建设上,通榆县一直坚持坚固、安全、实用、经济的原则,不搞“豪华”的形象工程,实施项目组合,将各种资金集中捆绑使用,大力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力争建设一所学校达标一所学校。目前,全县中心校以上学校楼房化改造比例达到了80%以上,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达标率为100%。

  去年10月,吉林省政府教育督导团评估验收组对通榆县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和整体验收,认为“通榆县基本达到吉林省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县标准,绝大多数评估指标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一些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