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新校园真漂亮”

——玉树地震灾区教育重建纪实

2012-03-12 来源:《人民日报》收藏

  长袖飘舞,歌声悠扬。3月10日上午,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春季学期入住新校园暨开学仪式,在重建一新的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隆重举行。

  伴随着结古镇居民们的欢笑和泪水,玉树16所中小学校的16959名孩子,穿着整齐的校服,参观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胡锦涛总书记的庄严宣言,时刻激励着玉树灾区人民砥砺前行。

  不到两年,玉树地震灾区843个项目开工,占总规划项目的66%;累计完成投资208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73%;基础设施项目开工率69%,城乡住房完成率85.9%,大部分农牧民喜迁新居,大部分学生回迁新校舍……

  从废墟上崛起,在重建中超越。灾后的第二个春天,玉树已经舒展全新的画卷。

  有一种信念,凝聚力量

  雪后的结古镇,一所所民族特色浓郁的新校舍,是最美丽夺目的建筑群。

  窗明几净的教室、红绿相间的环形塑胶跑道,功能齐全的计算机房、实验室、图书室……由部队援建的玉树州孤儿学校分外抢眼。

  截至2010年12月31日,青海省教育厅累计接收救灾款物折合人民币3239万余元。

  北京、辽宁的援建者来了。两个对口援建省市把各自先进的发展理念、成功建设经验和优秀的地域文化,带到了玉树。

  中铁、中建、中铁建工和中水电的数万名工程人员,千里迢迢赶赴灾区,给予灾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智力援助。

  “等靠要不是办法,勤努力早建家园”,玉树千千万万干部群众,也迅速从废墟中顽强站立,动手建房,进山修路,重建家园。

  有一种坚强,挺立玉树

  玉树地震波及6个县19个乡镇的99所学校,其中结古镇为极重灾区,人口稠密,学校集中,遭受破坏最为严重。

  在一片瓦砾废墟中,人员、装备、物资不断集结,军队、武警、地方迅速联动。700多个日日夜夜,重建的脚步一刻不停。

  灾后第二十五天,青海省委、省政府就组建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建立了5项重建工作机制。新玉树的重建蓝图绘就:结古镇将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特色突出、环境优美的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的中心城市、青海藏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地区。

  2010年5月19日,教育部决定将5074名学生转移安置到四川等7个省市区异地就读,2000余名学生在省内同时安置。

  2010年7月10日,玉树县第三完全小学举行玉树灾后重建万人誓师大会暨第一批项目开工仪式,玉树学校灾后重建正式启动。

  2011年8月11日,玉树县第二完全小学举行竣工典礼。这是玉树震后重建第一个完工的学校建设工程。

  2012年2月28日,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通过竣工验收,完全具备了开学入住条件……

  如今的新玉树,换了人间。

  3月初的三江源头,路网纵横,街道交织,连片的藏式现代建筑替代了蓝色的救灾帐房。路旁行走的姑娘小伙衣着整洁。满目疮痍、尘土蔽日的灾区记忆,恍若隔世。

  有一种感恩,情满人间

  教室宽敞明亮,教学仪器先进。打开电脑,运用投影仪,老师在黑板上可以直接手写演算公式……看着玉树县第三民族中学崭新的教学楼和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刚刚回到家乡的才拉卓玛没有想到,自己的新学校比曾经借读的天津学校还要漂亮。“感谢帮助我们的叔叔阿姨,他们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恩人。”才拉卓玛说。

  “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校。”几天前,美加曾和孩子一起,坐着公交车,来到重建的玉树县第二完全小学。地震发生后,美加害怕过也担忧过,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该怎么办。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美加一家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玉树灾区的孩子们永远都记得,从山崩地裂的那一刻起,祖国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向灾区运送物资,数万援建人员、志愿者奔赴灾区默默奉献……

  灾区的百姓永远都记得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黄福荣、杜金玉、李德业、张建华、杨勇、韩惠瑛、吕耀忠……他们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献出宝贵生命;还有昂文索南、严杰才……他们连续奋战,积劳成疾,因公殉职。

  是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群体,在生命极地以实际行动铸就了“大爱同心、坚忍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

  感恩祖国,奋发图强!这是玉树灾区群众的共同心声。(卫 庶 姚 斌 祁万强)

(责任编辑:王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