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东
春寒料峭,但开学的日子已经临近。在广西凤山县的农村,小学生穿着新衣服,成群结队向学校走去,成为乡村小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这些小学生的“装备”比较特殊,除了书包,还有被褥、水桶等大量生活用品。由于村子里的小学被撤并,上学路途遥远,这些孩子小小年纪就在学校寄宿,自理学习和生活。
在我国农村地区,这样的学生并不少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自然出生率下降,农村中小学普遍出现了生源不足现象,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势在必行。近年来,在大规模展开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进程中,也出现了过急、过快,一刀切的倾向,不仅引发舆论关注,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城镇化背景下的整合
“村村办小学、乡乡办初中”的格局开始被“小学向乡镇靠拢”、“初中基本在镇和县城”的调整策略代替
在甘肃省平凉市杨庄乡祁段村,有一所祁段小学。今年开学,整个学校只剩下两个人,老师祁彦英和学生段政恒。据祁彦英回忆,祁段小学建于1944年,上世纪80年代有学生100多人,但学生人数从90年代开始减少,2008年剩下十几个学生和一名老师,2011年有6名学生,而到2012年3月只剩下一名学生。
“我国正处在建设小康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结构深刻调整,农村乡镇大幅度合并,全国乡镇总量由1984年的97521个减少到了2009年年底的34170个。这样的变化,对学校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中小学的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推进的大背景紧密联系,布局调整适应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润勇分析,城镇化也带来人口的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变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大量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随父母由农村迁移到城市,对学校布局调整提出更迫切要求。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目前全国流动人口达到了2.2亿,到2010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数量已经达到1167万。“农村常住人口和学龄人口减少,农村学校生源减少,规模效益下降,‘村村办小学、乡乡办初中’的格局开始被‘小学向乡镇靠拢’、‘初中基本在镇和县城’的调整策略代替。”杨润勇说。
为了适应农村学生数量的变化,解决农村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的问题,教育布局调整势在必行。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我国农村中小学开始了新一轮学校布局大调整,农村学生少、办学条件差的中小学渐渐被撤销,并入乡镇中心学校。
同时,为了防止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过急过快,避免新的问题产生,教育主管部门多次提出意见,要求布局调整应因地制宜。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意见》,提出“对于地处偏僻的教学点应予以保留,以避免因就学路程较远造成小学生失学、辍学”。2006年6月,教育部发出通知,强调要“坚持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低年级学生就近入学并举”,要求农村“撤点并校”要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2010年,教育部再次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调整中小学布局时,要统筹规划、实事求是,避免盲目调整和简单化操作。
过急过快带来新问题
过急、过快的调整,反而使教育布局调整的效果大打折扣,并由此造成上学费用增加、住宿饮食条件差及交通安全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的目的在于重新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贫困地区儿童更好地完成义务教育。然而,在一些地方,过急、过快、一刀切的调整,反而使教育布局调整的效果大打折扣,并由此造成上学费用增加、住宿饮食条件差及交通安全问题。
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宿舍,沿墙放了6张木质的架子床,组成了12名小学生的床铺。宿舍地上,摆了一排五颜六色的塑料水桶,上面挂着各自的毛巾。这是湖南省桑植县芭茅溪中心小学的学生宿舍。由于地处大山,道路崎岖,各村小学被撤并后,学生上学少则几公里,多则30公里。几年前,芭茅溪小学成为寄宿制学校,小学生们开始在学校寄宿,最小的寄宿生才上一年级。
如今,中小学生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然而,由于上学距离远,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总共算下来,许多农村家庭在孩子学习上的投入有增无减。
媒体报道,在湖北省随县草店镇,为了方便小学生上学,家长合伙搭车将孩子送往学校。私人的小型面包车收费不高,但一学期的路费算下来也是笔不小的开支,更何况经常超载的“黑车”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此外,受距离影响,学生们需要在学校解决午餐,或是一周的饮食。在国家学生营养餐计划实施之前,由于乡镇学校食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小学生自理能力差,他们在学校的食物非常简单。就在去年,山西省平陆县洪池乡完小的学生每天就只吃两样食物——馒头和咸菜,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要解决以上种种问题,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要有一套完善的配套措施,统筹解决农村低龄学生的吃、住、学。“在好的政策照耀到全部农村地区之前,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而不是盲目一刀切。”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汪明认为,在一些地方的操作中,首先是决策有误,如过分强调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县城集中,撤并了一些不该撤并的学校。二是宣传、组织和后续配套措施不力。
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方便学生和家长,听取群众意见,本应是农村学校撤并的基本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被频频忽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桂林分析,在教育管理体制与教育投入体制改革中,部分地区没能认真听取农民群众意见,对农民群众的意见没有足够重视,也基本没有区别对待。很多地方在规划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时,以农村儿童减少、提高教育质量和产生规模效益等为理由,忽略了保障服务半径问题。
让布局调整更人性化
充分考虑财力支付、校舍建设、食宿配套建设、教师定编、地理位置特殊性、学龄人口变化等多方面制约因素,切忌简单粗暴、一刀切
“低龄学生过早脱离家庭教育,造成亲情缺失,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也不符合教育规律。”袁桂林说。
可如此一来,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又该何去何从?如何调整才能保证每一个孩子有书读、读好书,才能保障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湖北省黄梅县在农村教育布局调整中,首先考虑的就是上学距离。调研中,该县教育局局长带领着干部,用两个月时间跑完了全县16个乡镇597个村的中小学,摸清人口和适龄学生变化走向、生源状况、服务范围和半径。
“义务教育阶段的布局调整应充分考虑学校的服务半径,学生要就近入学,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袁桂林表示,关于“就近入学”的解释,就是服务半径不超过2.5公里,最远不超过3公里。
黄梅县孔垄镇是一个拥有11万人口的大镇,中小学生11000多人。为保证布局调整的科学性,孔垄镇中心学校与镇计划生育办公室统计了近几年每个自然村的出生人口数。校长们骑摩托车测量距离,教师带领学生步行测算上学所用时间。经过周密调研和详细测算,孔垄镇调整目标最终确定,公办初中由30所调整至21所,完全小学由192所调整至98所,并保留或新建100多个小学教学点,保证农村小学生能够就近上学。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认为,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时,政府首先要建立受决策影响主体的利益充分表达机制。如果一个地方有1/3的群众强烈反对撤并,学校就应保留。如果百姓之间存在不同意见,政府就应成立由村民代表、学生家长代表、教师和学校领导代表、人口统计专家、弱势群体代表等参加的专门组织展开讨论。
“重庆北碚区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不是简单地做减法,而是充分考虑百姓需求,不给学生上学带来困难。”重庆市北碚区教委主任罗志惠说。据了解,北碚区的金刀峡镇石河小学、龙凤桥街道龙车寺小学和东阳街道龙华小学都坐落在边远的山区,尽管每年只招收新生10余人,但北碚区教委仍保留了这一类老百姓需要的学校,并且按照标准化建设和投入,把师资纳入中心校统一管理,努力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
“当前情况下,作为直接管理农村教育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本区域布局调整方案,要深入实际,作好调研,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杨润勇表示,要充分考虑财力支付、校舍建设、食宿配套建设、教师定编、地理位置特殊性、学龄人口变化等多方面制约因素;还要适时调整政策的执行方式,切实做到明确标准、实事求是,切忌简单粗暴、一刀切。已经完成布局调整的区域,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积极主动回应群众的意见。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要做好解释和补救工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