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原
无数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正在神州大地久久颂扬;
无数无私奉献的高尚美德正在人们身旁被不断发现;
无数平凡的人物、不平凡的故事正随着电视、广播、报刊、网络传向四面八方。
而这一切,都源自一个响亮的名字:雷锋。
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深入开展学习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已经成为全国各级党和政府领导机关的共识,像雷锋那样做人,正成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追求。
今年以来,在多年坚持不懈的基础上,一个深入学习践行雷锋精神的热潮又在全国各地展开。从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直到乡镇,各种形式的推动活动声势浩大,影响广泛,学雷锋先进事迹报告会催人向上,雷锋精神研讨会发人深省,评选和发现“身边雷锋”的活动深入人心。
常年积累 始终如一
3月1日,山东全省“学雷锋,做山东好人”活动启动仪式在济南市泉城广场举行,学雷锋优秀代表的感人事迹、青年志愿者代表宣读的倡议书、部队官兵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鼓舞了全场。这项活动包括:在机关干部中,“热心为民,做好公务员”;在企事业单位职工中,“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在青少年学生中,“勤学修身,做好学生”;在社区居民中,“邻里互助,做好居民”;在窗口行业和全社会“学雷锋,创‘三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
今年是南京路学雷锋为民服务活动30周年,为纪念这一影响深远的活动,3月4日,上海市举行了“践行雷锋精神、弘扬文明新风”座谈会。从1982年3月全国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开展至今,在闻名遐迩的南京路上,民兵们传承雷锋精神,坚持开展为民服务,累计参加人次62万,服务对象330万人次,始终坚守与广大市民的约定,被赞誉为“不穿军装的好八连”。组织者和参与者在30年的成功实践中,从机制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了宣传教育、社会动员、活动参与、绩效考评、典型培育、激励表彰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和明确的责任制度,有效保障了南京路学雷锋为民活动的可持续、常态化。
北京市将践行北京精神与弘扬雷锋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以“弘扬北京精神、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为主线,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为基本内容,在全市长期开展学雷锋宣传周、学雷锋树典型、“雷锋精神进校园”、“岗位学雷锋”,推动“学雷锋”常态化、日常化、机制化,使北京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成为全市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
在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好八连42年本色不变”、“践行雷锋精神,点亮道德灯塔”征文、“弘扬雷锋精神,争当特区先锋”等活动,是媒体每天的要闻,人们不断感受着身边雷锋的动人事迹,从一点一滴的学雷锋小事中获得高尚美德的启迪。
平凡人生 闪亮事迹
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在“身边的雷锋”评选和发现中,人们深深感受到,那些以雷锋为榜样、常年践行雷锋精神的模范人物,往往来自最基层。正是他们,用普通的人生、高尚的境界筑就起民族道德的基石。
贵州省余庆县多年来不断丰富学雷锋活动的内涵和形式,让雷锋精神走进群众心灵,涌现了一批“雷锋式”的模范人物。坚守基层岗位、取得丰富科研成果的县植保植检站站长杨再学,在自己家开设卫生室、32年服务乡亲的卫生员任永志,“信誉就是资本,信誉就是财富”的“蔬菜大王”高崇峻,如今,都已经成为全县学习的“身边活雷锋”。
养猪助学24年的毕腊英现在是山西省高平市家喻户晓的雷锋式人物,她起早贪黑,磨粉喂猪,一分一厘积攒下来的血汗钱,几乎全部用来资助贫困生上学,共捐资30万元,受助者达1500多人,被人亲切地称为“穷孩子的好妈妈”、“高平好人”。她说,看到孩子们没书读,心里面就不好受,我得让他们上学,这样心里才舒坦。
1月19日,甘肃省内诸多媒体争相报道了兰州最美护士牛雪莲和陈凤娟的故事。两位正在实习的普通护士,在火车站附近遇到一位昏倒的男子。在没有任何自我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对一个胃液外流的陌生人紧急施救,感动了许多在场的市民。不仅有这两位护士,在兰州还涌现出了许多雷锋式的平凡“好人”,有基层公务员队伍中捐献骨髓干细胞的第一人豆丽娟,有十年如一日归还失主失物的“兰州好爷”赵国福,有7年让4000多名老人免费乘车的“的哥”蔡生武,有为救人不幸牺牲的农民工火照忠……无不闪耀着至真至善的道德光辉。
善良本质 利他情怀
在学习践行雷锋精神的热潮中,为了纪念雷锋牺牲50周年,各地还纷纷举办研讨会,从公民道德建设的高度,积极探索新时代如何继续弘扬雷锋精神,一批研究成果和精彩发言相继问世,丰富充实了雷锋精神的思想宝库。
在复旦大学13位教授、教师举行的座谈会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余源培总结了雷锋精神,认为其中的核心精神是“善良”。他说,善良是中国老百姓最宝贵的东西,因为善良,才会去帮助他人;也因为善良,才知道感恩,知道回报社会,我们学习雷锋精神,不能脱离善良这个本质的东西。事实上,离开了善良这个本质去倡导助人为乐,所谓的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可能落空。雷锋为什么让人感动?在余源培看来,恰恰因为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平凡人点点滴滴的小事,隐含了善良的本质。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东辉认为,雷锋精神中很重要的是一种助人、利他的精神,这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每个人在某些方面都有弱点,当个人无法克服困难时,由社会各方互助,提供帮助,这个人的幸福感就会提升。那么推而广之,假如大家都这样做,整个社会的幸福感也会提升。顾东辉说,中国每年都要评选很多“感动人物”,其实他们都具备雷锋精神中的利他情怀。
3月1日晚,复旦大学光华楼报告厅座无虚席,400余位学生党员齐聚一堂,共同聆听了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堂主题党课——“传承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党委副书记刘建中期望,全体学生党员不仅要在课堂里学,更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用行动学,努力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良好社会新风尚的创造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实践者。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