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缪志聪)“盐城已成为一座义务教育没有‘条子生’和‘缴费择校生’的城市!”日前,江苏盐城市教育局局长常逢生自豪地告诉记者。
曾几何时,盐城也是一个择校之风盛行的城市。以市区为例,最高峰时,小学、初中适龄少年儿童有70%左右择校缴费上学,义务教育公益性原则不能真正体现。
“盐城‘上好学贵’的根源,在于公办优质名校改制为‘国有民办’学校。”常逢生介绍说,“为此,从2009年开始,我们利用省政府清理规范义务教育改制学校的契机,向择校热开刀。”2010年盐城将市直和盐都区、亭湖区所辖9所改制学校全部规范为公办学校,收归公办的学校统一纳入地方财政经费保障范围,“在大市区的带动下,其他县清理改制学校也很顺利。”
据介绍,盐城改制学校规范为公办学校后,大市区一年就免除择校费达2.55亿元,其中市直3所学校就达6700万元,极大地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在清理改制学校的同时,盐城开始科学划分施教区,以大路大河为界,合理确定各学校的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推行义务教育免费就近入学。盐城市主要领导直接参与了对“择校生”一刀切的决策,对党政机关下了“死命令”:不得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递条子、打招呼要求择校,再大权力、再多金钱、再深人脉也不能干预招生。
“今年暑期,我们又积极采纳群众的合理化建议,对施教区方案和入学资格认定办法进行了微调。”常逢生说,历经两年的协调,这项工作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
在推进按施教区免费就近入学的同时,盐城还以名校、窗口学校为龙头,组建教育集团,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目前,全市组建了各类教育集团21个,其中大市区11个,吸纳或整合办学水平相对一般的学校,形成办学“共同体”。
盐城的教育集团内部一般都实行统一师资配置、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奖惩考核,资源互补共享。无论是否由领衔校统一管理,集团化带动一般学校快速发展的效果都很明显。
在盐城市建军路小学,记者看到以该校为龙头的教育集团正在举行大规模的现场书法展示,以此作为家长开放日的主打节目。书法教育原本是建军路小学十多年来的特色,自从教育集团成立之后迅速影响到原本薄弱的成员校。家长们看到原本的“村小”不仅教学质量上升,小孩们还练就了一手好书法,心里踏实多了。
盐城还对集团内的教师团队交流和双向交流作了诸多规定,比如“交流符合条件的教师不少于15%的比例、交流的骨干教师不少于交流教师15%的比例和交流时间不少于3年”。两学年该市共交流了校长、教师3000多人,其中市区交流校长、教师702人,保证了成员学校有1名领衔学校交流过来的校长,起始年级每个班有1名领衔学校交流过来的教师任教。
通过加强教师、校长双向交流,集团内各学校之间的师资力量开始走向均衡,交流教师、校长带来的“蝴蝶效应”迅速显现。2010年以来,盐城城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顺利实现免费就近入学,连续两年,市区义务教育阶段没有一个“条子生”,没有一个“缴费择校生”,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群众满意度也迅速上升。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