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溪县芦溪镇东阳小学的学生在收获自己种植的萝卜。(中国教育报记者 修伯明 摄)
安源区联星学校初中学生,在自己班级分管的菜园中除草。(中国教育报记者 修伯明 摄)
参加劳动实践后,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的内涵。(中国教育报记者 修伯明 摄)
安源区高坑镇中心小学教师将农学校本课搬到了菜园里。(中国教育报记者 修伯明 摄)
芦溪县银河镇中心小学自然课教师在校园植物园向学生介绍植物品种。(中国教育报记者 修伯明 摄)
学生在学校学会了种植蔬菜本领,回到家中成为家长的好帮手。(中国教育报记者 修伯明 摄)
每天能吃上新鲜的蔬菜,让孩子们很开心。(中国教育报记者 修伯明 摄)
萍乡经济开发区光丰小学学生和炊事员一起清理自己种植的萝卜。(中国教育报记者 修伯明 摄)
“能吃上自己亲手种的菜感觉真好,再也不用天天吃霉豆腐和腌菜了。”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联星学校,一名寄宿生一边吃饭一边兴奋地说。现在萍乡市农村中小学校寄宿生的饭碗里,新鲜蔬菜变得多了起来。
过去,当地农村学校寄宿学生大多吃的是自家带的干菜、辣椒、咸萝卜、腌菜等,营养问题堪忧。萍乡市有关部门将寄宿生吃菜问题摆上议事桌面,提出“让寄宿生每天吃上新鲜、放心的蔬菜”的工作目标。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萍乡市教育部门另辟蹊径,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在校园中的空地上开辟“劳动实践基地”。自2009年至今,萍乡已建立40多个校园劳动基地,将田间地头作为第二课堂的同时,也解决了寄宿学生吃菜难的问题。
阳春三月,正值春季蔬菜成熟的季节,记者来到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联星学校,在学校劳动实践基地里看到一派收获的景象。学校领导介绍,目前已分批采收了各类蔬菜近7000斤。去年,除提供寄宿师生食用外,还向市场输送了4000多斤,3000余元收入设为班级奖励基金和帮扶困难学生的基金。真是一举多得!
在芦溪县银河镇中心小学劳动实践基地中,以班级设立的“责任地”里,一棵棵绿油油的大白菜,以及生菜、大蒜等生长得格外喜人。每一块菜地上,分别插着标牌,上面写着负责班级和指导教师的名字,以及不同时间段要种植蔬菜的品名。
“这块地2010年以前还是杂草丛生,现在开垦出2500平方米的劳动实践基地,划分成菜地、植物园和花圃三部分,同时可以容纳3个班级、150余名学生同时参加劳动实践。学生们在劳动中既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也获得丰收的喜悦。”校长介绍说。一位正在劳动的学生补充说:“现在我来学校时只需带米就可以了,吃菜直接到菜园子现摘就行,还给家里减轻了不少负担呢。”
2008年,萍乡市各地利用学校校园内空余土地,开辟劳动实践基地。资金不足,市、县教育局勤工俭学办公室给学校下拨专项经费,以奖代补形式,调动积极性。芦溪县有10多个村级小学,人数最少的也有100多个学生,许多学校内空余地不多,当地政府出面协调解决,通过保、借、租等方式逐步落实土地问题。如今,芦溪县乡村学校劳动实践场地共有375亩,大部分寄宿制学校都建有蔬菜基地。
许多学校还自编了农学校本课教材,高坑镇中心小学的《劳动与技能》、芦溪银河镇中心小学的《在劳动中成长》、以及联星学校的《建设我们的红壤土菜园》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满足了学生学习农学知识的需求。
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讲解蔬菜的分类及营养成分,以及蔬菜的栽培技术,整地作畦、施基肥、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等环节。学到科学种菜本领的学生,回家后还给父母当起了“小老师”,让父母感到惊讶。
学生定期参加学校实践基地的劳动,以劳动提升德育工作水平,成为萍乡市农村学校育人方式的一个抓手。劳动基地的教师们认为:“与其让孩子们沉迷于网上‘农场’,不如让孩子们自己开辟真实农场,在现实菜地上种菜,真正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学生在劳动和汗水中学会珍惜。”
湘东区湘东镇美建小学四年级学生彭光骏,对自己第一次走进菜园子记忆犹新:“以前从没在菜地里拔过草,虽然第一次劳动弄得全身是汗还脏兮兮的,但却感觉很光荣,更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诗句中的含意。”
“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学生们都知道粮食来之不易,都懂得节约,学校的剩饭剩菜数量也比之前少了很多。”联星学校负责劳动基地的刘培春老师告诉记者。
如今,在萍乡市的农村学校,农业知识不仅作为校本课程,还是必修课程。这种独特的绿色校园文化,成为萍乡教育的一张特色名片。本报记者 徐光明/文 修伯明/摄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