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青龙完小校长王文才蹲在学校的蓄水池旁,查看学校存水情况。本报记者 张晨 摄
■本报记者 张晨
4月13日发自云南禄丰
“记者同志,水质检测结果出来了,合格!学校很快就可以接上水了!”4月13日中午,青龙村完小校长王文才兴奋地给记者打来电话。
青龙村是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最偏远的行政村,位于四县交界的大山顶端。这里已连续4年干旱,大量农作物绝收,人畜饮水困难,是当前云南大旱的重灾区。4月12日,记者在山路上颠簸两个小时后来到了这里。
青龙完小属于黑井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寄宿制村小,121名彝族、回族和苗族学生来自周边18个自然村。
王文才蹲在学校的蓄水池边对记者说,这旱情不知会持续到什么时候,蓄水池是学校最宝贵的财产了。“小的一口早已干涸,现在大的这口也只有10方左右的水了,最多还能撑两周。”
中午,孩子们在校园三五成群地围坐着吃午饭,每人身旁有一个0.5升的旧矿泉水瓶。7岁的彝族小女孩普永春吃了几口饭,小心地拧开水瓶,喝了一小口,又很快拧紧瓶盖。吃完,她先到厨房用淘米水刷碗,然后再用刚覆盖碗底的清水冲洗一遍。
王文才告诉记者,这段日子,学校生活用水主要用于保障学校食堂,每天一个孩子只能分一矿泉水瓶的水饮用,早上洗脸两个孩子分一瓢水。“孩子们都非常懂事,非常节约水。淘米水、米汤水用来洗碗筷;洗脸水用来洗脚,洗完脚再去浇花。”
“从去年4月到现在,学校已经断水五六次了,最长断水时间达到半个月。”王文才说,从2009年起当地已连续4年大旱,从2009年自己当校长起,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四个字——“抗旱,找水”!
2007年,学校专门到2.5公里远的山上接来了一管水,2010年水源枯竭。王文才没办法,找到距离学校最近的滴水箐村,反复央求,村长才同意把村里剩下的水接一点给学校。“村子里用水比学校还紧张,现在学校蓄水池里的水,都是村里留下来的。要不是他们支持,学校早就断水了。”王文才说。
今年年初,随着旱情的进一步加剧,学校用水更困难了。“唯一的办法是,学校找到自己的水源,再接水过来。”从此,一到课余,王文才就在方圆几十公里的大山中一道沟一道箐地找水,没有路,就自己开路,被师生称为“找水校长”。
很快,王文才就在离学校1公里外的半山上找到一股山泉,“可是只有铅笔粗,根本不够学校的用水”。
在离学校2.5公里的地方,王文才又发现了一股杯口粗的水源,他立刻向镇中心校打报告。在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青龙完小拿到了15万元的省级农村人畜饮水项目款。春节过后正准备开工,王文才突然发现,这处水源又干枯了。
再找!
经过反复寻找,3月初,王文才终于在离学校7公里远的高山上发现了一处山泉。泉水汩汩地从石缝和灌木丛中渗出,仿佛渗到了王文才的心里。他高兴极了,但心里又犯嘀咕:这处水源属于临近的高峰乡,这些泉水能否允许接到学校所在的黑井镇?
在自己开辟的“找水小路”上,王文才前后带着中心校的校长、村镇干部走了4次。在黑井镇副镇长张强的亲自协调下,高峰乡同意学校接水。4月10日,王文才立刻派老师带着水样,辗转100多公里送到县环境监测站检测……
从7公里外接一根水管到学校,所需资金大约18万元,目前还差3万元,这对于一所年均公用经费只有1万多元的村小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这也是王文才当前最大的烦恼……
记者实地采访的青龙、银马山、三河等村的完小,都面临断水困难。镇中心小学党支部副书记李国才告诉记者,现在,从省、州到县、镇、村,各级政府全力抗旱保教,不让一所学校因旱停课。“县里用车为学校送水,确保师生饮用水安全;学校师生用水能省尽量省,从生活细微处养成节水习惯,也在尽自己的一份力参与抗旱。”
截至记者发稿时,青龙完小引水工程所需的第一批水管已经送到了黑井镇。下周工程就能开工,20多天后,“找水校长”和他的121名孩子就能喝上清冽的山泉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