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超群
北京市西城区辖区内平均每3.8平方公里就有一所示范高中,可谓首都教育的领跑者。特别是2010年原西城、原宣武两区合并后,新西城区更呈现出优质教育资源聚集的态势,为了“每一所学校都精彩”,西城区教委通过科学规划学校布局、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依托信息技术支撑教育发展等一系列举措,打造“均衡发展的先进区,素质教育的示范区,创新教育的实践区,优秀人才培养的高产区”。
解难题
科学布局布点均衡
2011年7月,西城区人民政府与北京市人民政府签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书,确定到2012年底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均衡。
西城区下辖15个街道、拥有15所示范中学,20多所优质小学,是全市示范校最多的区县。“即使这样,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仍然不均衡,有的地区优质教育资源集中,有的老旧城区相对薄弱。”西城区教委主任田京生告诉记者。
为改变这一状况,力争让每个街道辖区居民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西城区将通过科学布局达到布点均衡。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将从优质校扎堆的二龙路地区搬迁至新街口地区,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始建于1906年的老北京著名私立学校“畿辅学堂”将在下斜街40号原址复建为畿辅中学,历史名校北京六中将在前门西大街复建,这两所学校都将建成招生规模24个班的优质完全中学。为居民高度集中、优质资源少的广安门外地区引进百年老校——第一实验小学分校;德外地区辖区内三帆中学、北京七中、育翔小学、西师附小等优质资源校也将扩大招生规模。
拓路径
普通校变名校
“除了这些扩大辐射范围的措施,西城还探索高中联合体、初中特色校、小学集团化办学模式,以扩大优质资源影响。”田京生说。
按照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规划,西城区拓宽优质学校形成路径,优质教育资源的服务范围从以前不足50%增长到如今的80%以上,并加强普通校建设,以示范校为龙头,每所示范校联合周边3至4所普通校,形成多个“学校发展联合体”。华夏女子中学、北师大实验中学、十四中学和一六一中学4所学校成立“华夏女子中学办学联合体”,联手打造女中特色品牌;宣武回民小学和民族团结小学组成民族教育共同体,创建民族教育品牌。“共同体之间不是简单的帮扶,而是共建”,田京生说。
与此同时,西城区还开展名校拓展工作,借助百年老校、名校的品牌效应,组建不同特点分校,促进区域办学水平整体提升。
自2004年以来,北京小学先后以不同的办学方式开办了7所分校,并于2010年9月1日成立教育集团。“名校办分校不是‘连锁店’,而是‘联邦制’,让总校与分校在成长中互动,合作共赢,就不会出现‘浓茶变淡茶’的问题。”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说。
西城区还统筹区域内外语类学校资源,推进西城外国语学校的法语、西班牙语特色,宣武外国语学校的俄语、德语特色以及月坛中学的日语特色,打造了一个优势互补的外语教育团队,未来这3所外语特色校还将捆绑招生,统一入学条件。
强师资
发挥名师引领作用
办好每一所学校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最有效手段,而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教师队伍建设。西城区保证教师继续教育、教育教学活动、课改研究等经费及时到位,1.6万名教师2011年人均达1800元,比2010年增长600元左右。
日前,西城区教委下发《西城区骨干教师履职手册》,将跨校兼职兼课、跨校联合教研等纳入对骨干教师的考核。按照规定,骨干教师每年至少提交1至2篇高质量的教研、科研论文及教学设计等,并上1至2次示范性公开课,在3年的任期内负责培养和指导1至2名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按照级别每人每月可获500元至1000元的津贴。
为发挥名师、名校长的引领作用,实现区域内优秀教育人力资源共享,西城区在全区8所学校成立了13个名师和特聘教师工作室,并拨专款进行扶持。在师傅“传帮带”的指导下,相当一部分普通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均有显著提升。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是一所普通校,在去年的全市基本功大赛中,该校两名参赛教师脱颖而出,均获得一等奖。
此外,西城区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网络为载体,投入上千万元,拓展研修活动的深度与广度,全区所有一线教师都参加了学科协作组。截至2012年3月,西城教育研修网已经有2万多个注册用户,协作组1900多个,资源28万余条,研修活动5000多次,教师撰写博客6万多篇。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