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夫尔
这些年,每到周末,在新疆伊犁师范学院的校园里,师生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图景:一个年轻人挽着一个腿脚不便的老人,一边散步一边谈笑风生,爽朗的笑声回荡在校园里。
这个汉族老人名叫易延坚,今年66岁,是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的教授。年轻人叫木沙江,维吾尔族,是老人的学生,也是老人的“儿子”。
20年来,易延坚资助了46名学生,如今,这些学生都像木沙江一样考上了大学,他们都称呼易延坚为“爸爸”。
像对儿子一样对待学生
2003年,易延坚在为民族班学生上课时,得知班上有一个叫木沙江的贫困生,父亲肝癌晚期,母亲去世,家里还有80多岁的奶奶瘫痪在床,弟弟妹妹也在上学。得知这个情况,易延坚决定帮助这个孩子。尽管当时他患有严重的腿疾,但还是来到60公里外的木沙江家中。
木沙江的家只有几间土坯房,家徒四壁,两个病人躺在床上。易延坚对木沙江的父亲说:“如果你同意,木沙江以后回到家是你的儿子,在学校里就是我的儿子。”
从此,木沙江搬进了易延坚家。易延坚每个月给他200元生活费,让他在街上的清真饭馆吃饭。渐渐地,木沙江心里不安了。“为了减轻‘爸爸’的负担,我主动提出在家做饭,这样可以省下不少钱。”木沙江说。木沙江的坚持感动了易延坚。他将原来用过的厨房用品和餐具全部换成新的,这样,木沙江就可以在家里做饭吃了。
易延坚的妻子早逝,儿子又不在身边,他把木沙江当成了自己的儿子。“我的袜子穿破了,舍不得扔,等我出去一趟回来后,发现‘爸爸’已经把袜子补好了。”木沙江回忆说。
每到节日来临,易延坚都要买好羊肉到木沙江家里看望他的家人,送上几百元钱,让他们过节。
如今,木沙江已经工作,并结婚生子,但易延坚依然把那间卧室留着,因为木沙江在这个家住了7年。
先后资助46名贫困生
“易老师资助的不仅仅是我一个学生,我知道他先后资助了46名学生。他把这些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儿子。”木沙江告诉记者,“最多时,‘爸爸’家里住着10个家庭困难的学生,客厅里打上地铺睡觉。十几个人吃饭,都是‘爸爸’做饭,不仅花了不少钱,还付出了辛劳。”
1998年,作为实习生带队老师的易延坚,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中发现—个学生住在四处透风的煤棚里。这个叫曹边防的学生,母亲去世早,家中只有多病的父亲和爷爷,靠自己打工交学费。得知这一情况后,易延坚把曹边防接到家中,负担他的吃住。
两年后,曹边防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四川大学。临走时,易延坚给他买好车票,一直送他到车站并塞给他一些零用钱。在曹边防上大学期间,易延坚一直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给他的生活费达8000元。如今,曹边防在上海—家报社工作,他常常感慨地说:“没有‘爸爸’,就没有我的今天。”
周华是易延坚教的一名学生,这个来自湖南农村的孩子家庭贫困。为了资助他,易延坚省吃俭用,把省下来的钱给周华补贴生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4年,周华遭遇了一场车祸。接到电话的易延坚,放下手中的工作立即赶到几百公里外的博乐市。
到医院一看,吓坏了易延坚。周华受伤严重,头盖骨破裂,大脑淤血,必须立即手术。要做手术,亲人又不在身边,易延坚付了医疗费,毫不犹豫地在手术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手术做完了,非常成功。易延坚在周华身边守护了三天三夜。护士们都很感动,说易延坚对周华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对于易延坚在自己身上倾注的爱,周华说,自己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从2000年住进易延坚家里,周华已在这个家生活了6年,他早已视易延坚如生父,而易延坚也把周华当作自己的孩子。
生活简朴得令人心酸
走进易延坚的家,记者惊呆了:这怎么看也不像一个教授的家啊,简朴得令人心酸。
15年前买的一个沙发,已经破败不堪了,扶手已经塌陷,低矮的座位坐下去就很难站起来。没有冰箱,更没有空调,最值钱的家当就是一台1000元钱的老电视机了。易延坚的床是用6块木板铺就的,下面用4个木凳作支撑,有个木凳不够高,还垫了一块砖头。
“为什么不买些像样的家具?为什么不把家装修一下呢?”面对记者的疑惑。易延坚平静地回答:“这已经很好了,你到农村去看看,与有的农民相比,我住得已经很好了。把钱花在物质享受上,远不如花在资助学生上,我帮助一个贫困学生,就挽救了一个贫困家庭。”
易延坚以一颗善良、无私的心帮助贫困学生,这些学生中有汉族、维吾尔族、锡伯族、回族、哈萨克族等十几个民族的学生。在他家住过的学生有46名。每年他为这些学生花费数千元,可他自己在生活上却很节俭,穿的袜子补了又补,上课用的包上布满了一针一线缝补的痕迹。他把节省下来的钱都花在贫困学生的身上,让这些孩子在贫困生活的重压下,得以继续学业。
张树涛,在易延坚家生活了近一年,于1996年考入新疆大学;羊向东,在易延坚两年的关心和照顾下考上了大学,如今在深圳工作;还有现在福州工作的刘正刚,在北海工作的林伟……
20年来,易延坚帮助了46名学生,这些学生都考上了大学,通过求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易延坚说:“我虽然没有存款,也没有像样的家当,但我是富有的。46个孩子的成才,就是我最大的财富,也是我最大的快乐。”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