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架起中欧人民的心灵沟通之桥

——“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论坛”侧记

2012-04-20 来源:《人民日报》收藏

  首次“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论坛”18日在布鲁塞尔弗拉吉艺术中心成功举行。场内讨论热烈,与会人士思想激荡、心灵碰撞,为促进中欧人文交流献计献策。

  欧盟负责教育、文化、语言多样性及青年事务委员瓦西利乌表示,中国与欧洲作为在国际事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虽然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存在差异,但不同文明间的人文对话与沟通有助于消弭彼此误解、促进融合与认知。

  智库欧洲之友亚洲项目主管莎达告诉记者,欧中双方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以此为基础加强双方的人文交流将会更加持久,有助于消除欧中民众之间存在的“信任赤字”。

  双方高校代表指出,高校必须了解和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为社会需求服务,但同时也要兼顾人的长远全面发展。代表们认为,中欧高等教育各有所长,可以通过交流与合作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据统计,目前中国有30万留学生在欧洲求学,欧洲有3万多学生在中国学习。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对记者说,人大将和法国索邦大学、马赛商学院在6月共同成立中法学院,这是中国政府批准的首家中法两国联合创立的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合作项目,也是中欧人文交流机制的具体体现。

  欧盟智库“欧洲—亚洲研究所”项目主管林戈·瑟尔斯表示,从2011中欧青年交流年到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正式启动,欧中青年交流已从政府层面向青年志愿者等民间组织全方位展开。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吴海龙大使表示,只有加强人文交流,才能够有效促进中欧人民之间的相互认知和理解,夯实中欧关系的民意基础,才能不断拓展中欧合作的领域和层次,丰富中欧关系的内涵。

  正如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此次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深化中欧人文交流合作要充分发挥“人的因素”这个关键,坚持“登高望远”、“互鉴互荣”、“具体务实”。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人文交流将架起一座中欧人民的心灵沟通之桥,为中欧关系深入发展开辟一方新的天地。

  (本报布鲁塞尔4月19日电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吴乐珺 孙天仁 张 亮)

(责任编辑:王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