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政府统筹协调,部门通力协作,校企深度融合——

河南职教服务经济发展能力增强

2012-05-02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本报记者 陈强

  在河南,一个市级职教园区占地6800多亩,总投资超过20亿元,且多是企业投入;一个区成立了职业教育局,拿着一张千元技能培训券就可免费上中职,而且学费、食宿费全免;一个县实施“万名农民读中职学技术”工程,让农民不离乡土致富。许多中职学校建工厂式学校,办产业式专业,校企一体不分你我。

  4月中旬,在中原大地采访,记者处处感受到河南职业教育机制体制创新带来的变化和迸发出的活力。

  政府统筹协调 部门协手共推

  在河南,省长郭庚茂特别重视职教。这不仅体现在他提议“5年拿出100个亿发展职业教育”,体现在他亲自带人到德国考察职教、一天视察6所城乡职业学校,更体现在他总是在关键时刻为职教改革和发展把舵、领航。

  在郭庚茂的亲自指导和安排下,河南相继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机制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实施河南省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行动计划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河南省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职业教育是老大难,但老大一抓就不难”。政府统筹,部门联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部门通力协作成为河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力推手。河南省、市、县三级政府成立了职教攻坚领导机构,省教育厅、财政厅、发改委、人社厅、农业厅、扶贫办等六部门联合出台政策、划拨经费、组织生源、帮助就业。各级人大、政协等部门组成督导团,赴各地开展专项职教督导,并将结果在媒体上发布。

  在风光秀丽的河南省南部的信阳市平桥区职教实训基地,区委书记王继军说,2011年,平桥区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局,将教育、人社、农业、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的职成教育、员工培训、涉外服务等工作统筹起来,实现了职教、培训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不少省辖市整合职教资源,优化配置,将隶属于卫生局、粮食局、水利局、文化局的职业学校全部归口教育部门管理。在鹤壁市职教园区,一位参与职教攻坚的市发改委副主任如今成了半个职教专家。

  创新激发活力 “两改”带来巨变

  办职业教育需要花大钱。但钱从何处来?大投入如何大产出?河南省提出“改革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建立多元投资办学机制;改革公办学校的经费供给体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效益”的“两改”之策。

  许昌市政府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力量投资职业教育,支持学校利用民间资本加快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实现了办学主体多元化和办学形式多样化。按照BT模式(即“建设—移交”)和BOT模式(即“建设—经营—转让”),该市建起规模宏大的许昌护理学校、许昌技师学院、许昌电气职业学院。全市3年投入职业教育的民间资金达10.5亿元。罗山县职教中心实行主体楼由政府出资建设,餐厅、食堂等公共设施由社会出资建设的办法,变“不可能”为可能。西平县、滑县“政府招商引资,援建职业学校”,一幢幢教学楼、实验楼拔地而起。天海集团充分发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作用,投资3亿元建设的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已初具规模,填补了河南汽车工程类高等职业院校的空白。淮滨县第三中等职业学校则采用股份制方式,4家股东投资5000万元建设新校区。

  民办公助、公办民助、企业举办、校企合办,不拘一格的办学方式,催生出一批批各具特色的职业院校。有专家统计说,如果全靠政府投入,河南职教要达到现在的规模至少要用50年。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加大。郑州市在保障正常投入的情况下,力保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投资巨大、规模惊人的郑州宜居职教园区、郑东新区职教园区正在紧张建设之中。该市从2010年秋季开始实行中职学校免费教育,目前已有13.8 万名包括农村“两后”毕业生在内的郑州户籍学生得到资助。在平桥区有一个“孟想实现了梦想”的故事:家住该区彭家湾乡的孟想今年22岁,是个聋哑人,初中毕业后曾去福建打工,但因没技术,只能干体力活且工资低。听说区里实行上中职全免费,他就回来读中职。眼下他在实训基地内的超越服饰公司顶岗实习,月工资2000多元。

  校企深度融合 人才遍布城乡

  在河南许多地方,校企不仅是合作,而且成为彼此难分的一体。目前,河南已组建了60个职教集团,吸纳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及科研机构等成员单位2054家,推进了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学校建工厂,工厂建学校,建设工厂式学校,办产业式专业,开发技能式课程,师生即师徒,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就业,这些已不再是口号,而成为现实。

  河南机电学院“引厂入校”,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4个进校企业成为学生的实训和就业基地。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办的“海尔班”、“郑州日产(汽车)班”等一批冠名班成为校企合开的“就业直通车”。郑州商贸管理学校校企合作成立淘宝网购、动漫制作等8个经营项目,学生边上学边挣钱。

  禹州是钧瓷之乡,该市的陶瓷学院吸引了省内外的生源,而老师就是满手老茧的荣昌钧瓷坊的老技工师傅。长葛市职教集团联合了多家上市公司,职教强市使该市从农业县变为工业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省前列。扶沟县将职业教育中心建在产业集聚区,实现了“学生走出校门进厂门就业,工人走出厂门进校门培训”的校企互动。

  李占军是长葛县石象乡石东村的果蔬种植户,春天在桃树疏花、疏蕾方面遇到难题,在该市开展“万名农民读中职学技术”活动中,他不但学到了种植技术,还得到职校老师到果园的操作示范。信阳市二职高以当地五云万亩茶园为基地,围绕“茶”字开专业、设课程,不仅培养了一批能回乡致富的毕业生,而且采取“学校+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

  机制体制的改革创新,使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自2008年河南成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以来,全省职业院校向社会输送技能型、高技能型应用人才160多万人,把约48%的初中毕业生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