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婷
海淀区,地处北京西北部。说起这里的教育,人们都知道,这里名校云集,名师、名校长众多,人才辈出。
然而,也许有人不知道,在海淀区北部,还有占全区53%的地域面积属于农村,这里的城乡教育差距还比较明显,中小学校际发展也不够均衡。另外,海淀区还是北京市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人数最多的区县之一。
由此造成的义务教育南北差距、优质教育资源布局不均,使海淀区在推进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任务极为艰巨。
但是,面对困难,海淀区委、区政府通过合并、承办、委托管理等多种模式,不断扩大区域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名校辐射,让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容
“工作很艰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女校长刘卫民语气中的感叹,承载了过去两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共同的付出。“但是又很幸福,因为我们的工作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
刘卫民告诉记者,她目前所在的这所地处海淀区城乡接合部的学校,过去曾是一所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2009年海淀区教委与人大附中签订协议,委托后者管理,如今学校已经声誉鹊起,生源和质量发生了较大改变。
刘卫民校长、王小欣书记和其他3名教师,在托管协议签署后,被人大附中派到当时的蓝靛厂中学。
与一般意义上的名校办分校不同,这种托管,让一所薄弱学校“换了汤也换了药”——两校除了教材、进度、评价“三统一”外,人大附中丰富的资源平台也向附中二分校敞开:学校教师到人大附中听课学习,每周与人大附中的教师共同备课,参加人大附中各种教研、科研活动。
仅仅两年,这所原来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就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2010年以来,海淀区政府充分发挥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效地发展和培育了新的优质教育资源。人大附中二分校的成功只是一个案例。近些年,海淀区先后委托人大附中、一零一中学、首都师范大学附中、清华附中等名校管理或承办了数所农村或城乡接合地区的学校。
同时,海淀区按照“相邻合并、强弱联合、名校承办”的原则,加大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促使优质教育资源分布更加合理。目前,全区由名校承办或集团化办学建设的小区配套学校已达20余所,有效缓解了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
海淀区的北部主要有4个镇,原有的学校仅仅能满足当地居民的教育需求。但是,随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建设,将会有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进驻。几十万科研人员将在这一区域工作,他们孩子的教育问题自然成为发展中备受关注的实际问题。
为此,海淀区提出“十二五”期间农村地区教育质量达到城区平均水平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筑巢引凤”工程,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学校,引入清华附中、首师大附中、一零一中学、翠微小学、上地实验小学等优质资源,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目前,已有3所学校建设项目开工。此外,北部地区5所小学、2所中学、8所幼儿园的规划方案也已完成。未来几年,这些新校将成为海淀农村地区新的教育亮点,而整个北部地区将发展成为海淀区新的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地。
不削峰填谷或平均发展,而是扬长补短特色发展,“优质”与“均衡”在海淀区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力保均衡,教育投入向农村和薄弱校倾斜
驱车从海淀区中心区向北,沿途的风景从高楼大厦渐次转换成了乡村田野。
背靠群山,前拥苗圃,海淀北部新区实验中学就坐落在海淀区西北角的苏家坨镇。这所曾经招生困难、教师不愿来的农村初中校,如今已是脱胎换骨:学生中考成绩连续多年在全区农村学校名列前茅;合唱团连续11年获得全区一、二等奖;2010年体育中考加试成绩全市第一。
校长陈永林在讲到学校的快速发展时,首先强调的是“科学合理利用政策优势,弥补学校发展的短板”。他所说的“政策优势”,是指海淀区对北部农村地区学校教育经费和教师工资待遇的倾斜,还有在教师培训资源等方面给予的优惠。
海淀区近年来将新增教育经费的20%以上用于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并逐年递增,近几年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6亿元,重点用于提高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教师工资补贴和培训费以及校园修缮改造等项目。
目前,海淀区农村小学的日常公用经费标准比城区小学高330元,中学日常公用经费标准比城区小学高388元,农村教师的培训费每人每年高于城区教师700元。而农村地区教师的工资水平更是节节攀升。在北部新区实验中学,几位老师说起自己的收入都很兴奋:“前两年我们就比城里的同行每月多600元,实施绩效工资后,我们人均高出了900元呢!”
由于政策不断向农村倾斜,近两年,在海淀区出现了教师向农村回流的现象。
2012年,海淀区政府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阶段投入,增加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投向农村校、基础相对薄弱学校和特殊困难群体。其中专项安排农村地区学校补助经费1.25亿元,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3.75亿元,学校操场恢复经费1.92亿元;1.14亿元专门用于资助困难家庭、弱势群体子女、残疾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海淀区是首都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最多的区县之一,目前这部分学生占了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1/3,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如今都在公办学校就读,与户籍学生享受着同等待遇。
练好内功,加强名师培养力度促优质均衡
今年3月31日,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启动了第三期导师制工作,350余名区级骨干教师进站,开始为期3年的研修。
“搭台子,爬梯子。”海淀区这样形容这项提升骨干教师素质的工作。从2005年建立至今,名师工作站经历了两期导师制,现已发展成为由18个学科组、134位导师和379位学员构成的全区骨干教师的庞大阵容。目前,海淀区已经形成以3000余名区级骨干教师为基础,以300多名市级骨干教师为核心,以120余名在职特级教师为表率的名师梯队。
均衡发展、教育公平,说到底是落实在软实力上——更多教师得到专业发展,各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所有学生才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因而,当很多地方还在为建学校奔走时,海淀区培养名师的工作已经悄然起步了。
海淀区培养名师、名校长“一盘棋”,在思维方式上突破了以学校为单位,探索区域教育资源共享,使有限的资源在流动、共享中产生了增量——
名师工作站探索导师和学员、学科组、工作站互动的培训方式,扩大了全区名师群体规模;优秀校长培养基地的培训范围逐步扩大,通过“影子培训”等途径发挥名校长的理念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特级教师研究中心放大和辐射名师的独特经验和方法,为特级教师成长搭台铺路;兼职支教、“名师指导团”等教师柔性流动方式,使区内校际校本培训协作体实现真正协同,协助农村校和基础相对薄弱学校教师改进教育教学。
海淀区还投资建设了海淀教师研修网和优秀课程资源库,为全区2万名教师提供更为及时、有针对性的教科研服务。海淀区中小学干部教师研修中心采取基地创新培训、与高校合作、异地挂职锻炼和境外培训等方式,初步构建了一套优秀青年干部培养模式。
软实力就是这样炼成的。如今,海淀区的小学中有44所区级素质教育优质校,全区一半以上的小学生在这些学校就读。初中校经过两轮建设工程,通过“初中学校质量提升与交流协作联合体”定期举办交流研讨,办学水平已经得到整体提升。在市级示范高中校基础上评选的区级示范高中全部保留了初中,以高中带初中,提升了教育“短板”的水平。小学校长沙龙、高中示范校校长研讨会等活动为校长的交流、互动搭设了平台。对农村地区和城乡接合部学校,除了重点为他们的中青年干部、骨干教师举办研修班和专题培训班,开展教学评优和骨干教师“送课”活动,海淀区还以专题研讨会形式介绍这些学校的教改经验,提升农村学校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作为一个拥有18.6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育大区,海淀区“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优质教育”的承诺,响当当、沉甸甸。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