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国家加大了对西藏教育的支持力度,办学条件越来越好了。‘营养计划’、‘蛋奶工程’,加上自治区从去年秋季实行的15年免费教育,康马县每年投在教育上的资金远高于全县地方财政收入。”
——康马县南尼完全小学校长 普布扎西
从拉萨出发,经过6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的车子驶入西藏自治区边境县之一的康马县城。5月的康马仍了无春意,寒风料峭,满眼苍凉,但县城对面山坡上用石头垒成的标语“扶贫致富,教育铺路”吸引住了我们的目光。
康马藏语意为“红房子”,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麓,与不丹国接壤,全县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半农半牧,总面积6176平方公里,2万多人口。年楚河从这里发源,流向日喀则,汇入雅鲁藏布江。
2011年,康马县地方财政收入仅360多万元,这还是“逐年增长”的结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县地方财政几乎为零。然而就在财政困难、群众也不宽裕的情况下,康马全县上下对教育坚定支持、无私付出,使得康马基础教育在全自治区名列前茅,上世纪90年代,康马的中专、大学升学率取得全自治区“五连冠”的佳绩。在1995年西藏自治区教育工作会议上,康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办教育的经验,被称为“康马精神”。
我们慕名来到县里最知名的小学、也是“康马精神”发祥地的南尼完全小学。说到学校的历史,校长普布扎西娓娓道来:1960年,朗加平措开办了康马县第一所民办小学,便是南尼完全小学的前身,有30多名学生,他是学校唯一的老师。当时条件艰苦,学生用木板当纸、用树枝当笔写字。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朗加平措带领高年级的学生上山挖药材,变卖后购买纸笔,供学生使用。朗加平措在南尼乡小学任教10多年,后来担任康马县文教局局长。
“由于有一批像朗加平措这样的教育工作者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我们县的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跻身全区一流行列。”陪同我们的康马县教育局副局长拉顿说,当年全县上下对办好教育的积极性很高,提出了“三个一点”,即牧区羊肉出一点、农区糌粑拿一点、政府燃料给一点,积极推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宁可不坐越野车,也要把教育搞上去”,是康马县原县委领导为确保教育投入提出的口号。县乡村三级党组织节省经费开支,增加教育投入;农牧民群众自发投工投劳,为修建学校提供建材;广大教职工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县里的基础设施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而早在2004年,康马县少岗乡中心小学就安装了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设备,康马县中学是县城里“最漂亮的房子”之一。
南尼乡藏扎村原村委会主任丹增向记者讲起了1994年建设藏扎小学的情况:“当时动员了全村男女老幼,开采页岩石,卖掉后购置建设学校所用的木材、石头和门窗。”
原南尼乡藏扎村小学教师米珍忆起当年,“当时藏扎村最好的建筑是教室,最美的地方是学校。村里的群众很支持教育,经常给我送些土豆、萝卜以及取暖用的牛粪。”
拉顿说,在康马,教师的地位一直较高。县里先后多次选派教师代表到江孜、日喀则市等地交流,参观考察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工作,还到内地省市学习。近年来,康马实施“名师工程”,建立教学激励新机制,树立了一批“教学能手”、“学科尖子”,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氛围,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专业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全县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都将近100%。
秉承“康马精神”,康马县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相继出现了民办小学、公办小学、初中教育、职业教育和幼儿教育,完成了“普六”、扫盲、“普九”任务,实现了“两基”国检目标,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如今,“康马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正体现在康马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
“这些年,国家加大了对西藏教育的支持力度,办学条件越来越好了。‘营养计划’、‘蛋奶工程’,加上自治区从去年秋季实行的15年免费教育,康马县每年投在教育上的资金远高于全县地方财政收入。”普布扎西说。
学校的小食堂窗明几净,厨房里飘满浓郁的肉香,同学们排着队打饭。六年级的白玛吉巴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饭菜吃了起来,“现在可好了,白菜、辣椒、黄瓜什么都有,饭也好吃。”
“我们学校每年都有好些学生考上内地西藏中学。这个孩子学习很好,考取应该没问题。” 校长普布扎西告诉记者,白玛吉巴今年报考了内地西藏中学。
还有什么困难吗?面对记者提问,普布扎西说,经费还是显得不足,就说“蛋奶工程”吧,西藏物价比较高,一个鸡蛋1.5元,一袋牛奶3元。国家给的3块钱真不够,牛奶和鸡蛋都是搭配着隔日来。南尼完全小学是个寄宿制小学,现有在校生217名,学生宿舍不够,“但我们一定想办法给学生们建一个漂亮的食堂和宿舍,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们。”
离开康马时,天空飘起了雪花,山坡上的标语“扶贫致富,教育铺路”又一次映入眼帘,显得厚重、温暖……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