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聚才汇智求创新

——天津高校全力提升科研创新水平纪实

2012-05-27 来源:《光明日报》收藏

    这是一组颇具说服力的数字:2011年,天津市高校全年专利申请3759件,同比增长35.6%;专利授权1564件,同比增长32.2%;有效专利3882件,同比增长35.9%。

    2011年,天津市有16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10项由高校牵头或参与;列入学校科学研究年度计划的科技项目课题9543项,签订技术转让合同340项,合同金额1.03亿元。

    近年来,天津市各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重大现实问题、科技前沿性课题作为主攻方向,跨越学校与市场间的“鸿沟”,成为天津市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

    引进人才 用好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尚永丰,是天津医科大学在市委、市政府帮助下,千方百计“挖来”的一位院士校长。一心要将天津医大建成“国内医学院校排头兵”的尚永丰,一上任就广发“英雄帖”,两年内,为天津医大引进包括“973”首席科学家朱毅教授在内的30多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尚永丰说:“一流大学的标志就是拥有一流的学科和一流的研究成果。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汇聚一大批一流人才!”

    天津高校把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作为“人才强校”的重中之重,实施学科和人才捆绑战略,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为龙头,带动其他学科,着力聚集高层次人才。他们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和柔性工作体系。

    注重引进,更注重使用。为鼓励和支持教师在完成教学科研工作的前提下领办或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天津各高校在各方面为教师提供保障,解除其后顾之忧;同时建立了教师维权服务体系,为保护教师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内部的权益提供服务。

    近日,注册资金500万元的天津峰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华苑留学生创业园——这家高技术公司是由天津科技大学从香港引进的“海河学者”张宝龙创建的。张宝龙不仅是公司总经理,产品项目也以他研发的微型投影机芯片和整机为主。

    目前,天津高校已经成为人才培养、聚集高地和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

    产学研结合有实招

    如今,曾经隔在南开与天大之间的那堵墙,已经变成一座宏伟的联合科研楼。

    按照“理工结合、文理渗透、优势互补”的原则,两校近年来一直探索携手创新之路。两校依托各自优势学科群,共同成立了刘徽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天津绿色化学化工国家实验室等,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科研基地,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刘徽应用数学研究中心邀请国际应用数学大师林加翘、中科院院士吴文俊等知名数学家担任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重点发挥应用数学学科前沿项目的辐射作用;天津绿色化学化工国家实验室汇聚两院院士12人、拥有国家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近年来承担国家攻关计划1项、“863”计划17项、“973”项目9项、攀登计划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近70项。

    促进产学研结合,天津从机制创新入手。校企联盟是天津高校科技创新的通衢大道。天津中医药大学改变过去“中医理论+实验”的传统中药研发模式,创造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整合、协调联动为机制,中药行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眼下,校企联盟这种模式正为天津市医药、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促进产学研结合,天津拿出的是真金白银。天津市每年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有关高校在天津市开展的创新研发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联合攻关项目,积极推动创新成果转化。目前,天津市正在筹建高校创新成果转化中心,中心建成后将成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设备和资源实现共享

    南开大学青年教师小杨为做实验填写了一张设备预约单,他预约的是天津大学精仪学院的“150W YAG激光系统”。目前,天津市各个高校的大型贵重仪器设备,都已进入“天津市科技创新共享平台”目录。

    天津市注重发挥高校科研基地、科技中心、图书馆等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中的服务作用,建立并完善了创新人才、科研项目等科技创新资源信息库,面向社会实现开放共享。目前天津市已开放两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中心等等。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建立“大型仪器开放使用协作网”,设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专项经费,形成大型仪器共享的制度和组织保障体系。目前,仅天津大学入网共享的大型设备就有177台,价值约1.6亿元。

    天津市高校数字图书中心建立了“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和全国唯一的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联合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集中管理着天津高校图书馆956万多条中外文书刊文献资源、20多万条读者信息和近30万条文献借阅信息;引进了20余个中外文数据库,实现了电子资源共建基础上的共享,为高校节省资金1亿多元;建成了全国唯一的区域性实时显示馆藏状态的联合目录;建成天津高校图书馆联盟在线交流平台,实现了天津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及文献传递,实现了高校数字化资源在天津高校的全覆盖。

    (本报记者 陈建强)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