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一样的蓝天下 一样温暖的家

——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为留守流动儿童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

2012-05-31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

  一样的蓝天下,一样温暖的家。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法规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政策文件;全国妇联联合中央综治办、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在全国确定了26个试点市县区,努力创新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机制,探索有效的关爱服务模式。

  政策措施逐步完善,最大程度优化留守流动儿童成长环境

  “丰富多彩的图书;免费打给爸爸妈妈的亲情电话;温柔体贴的‘爱心妈妈’……”在11岁的“留守儿童”王霞和她的小伙伴们看来,设在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许镇镇中心小学里的“留守儿童之家”是个温暖的地方,在这里不仅可以玩耍,更可以找到心灵的慰藉。

  2010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将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和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纳入全省民生工程之中,由省财政投入2616万元,整合各方力量,用3年时间,在全省所有乡镇建立基本满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需求的活动阵地。

  关爱留守流动儿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上下协作,紧密配合。2006年,全国成立了由13个部委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针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制定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

  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等部门共同推出“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明确从政策支持、维护权益、开展关爱、社会宣传四个方面合力推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

  公安部门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江苏无锡等地将16周岁以下流动儿童纳入登记范畴,变随父母作为携带子女采集为一人一表单独采集;

  民政部把困难留守儿童作为农村低保工作的重点。

  同时,地方也出台了一批政策措施,如湖南、江苏等地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特殊权益保护纳入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细则和相关保护条例等,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很大程度上优化了留守流动儿童成长环境。

  发挥妇联组织优势,切实推进建立完善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作为妇女儿童民生项目,陕西妇联2011年投入200万元,在全省留守儿童多的县区首批试点创建了包括思远学校、城关镇中心小学等在内的20个“儿童成长家园”项目点,为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妇联为每名留守儿童在亲朋好友或周围邻居中确定一名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人士作为睦邻关爱户,做到“三声”、“两常”,即“出门托付一声、遇到疑点过问一声、发现问题报告一声”,“常敲门嘘寒问暖、常串门排忧解难”……

  春风化雨润心田。各地妇联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主动作为,积极承接政府公共服务项目、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努力让留守流动儿童生活有照顾、成长有引导、情感有寄托、安全有保障。

  “留守家属综合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留守儿童活动室建设”、“流动图书室建设”等关爱工程,代理家长、结对帮扶、爱心父母大联盟、免费邮寄爱心包裹、家书等关爱活动的深入开展,让近5800万名留守流动儿童真切感受到了政府的关爱,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目前,全国已建立留守儿童指导服务阵地37000多个、开展品牌活动4000多项、培训代理家长158万多人次,使广大留守儿童及家庭切实受益。

  创新工作模式,积极探索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

  “以儿童的身心健康为本,培养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陕西安康市石泉县委、县政府在研究儿童心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党政统筹、部门联动、学校为主、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儿童为本”的“六位一体”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护长效工作机制,被称为“石泉模式”。

  近年来,各级政府、妇联组织等始终把创新工作模式、强化公共服务作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重点内容加以推进。

  安徽省公安厅在全省公安机关推广农村留守学生“治安保姆”工作模式,重点加强农村留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教育,以促进学校风气明显改观,有效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发生;浙江省进一步明确了代理家长的职责任务;一些地方妇联实施小额信贷项目、开展岗村联创等活动,帮助妇女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业,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突出问题……

  “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出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并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赵东花指出,相关部门应更加注重加强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注重学校、家庭、社区紧密结合,统筹协调,综合施策,为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作出积极努力。(新华社记者 李菲)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

(责任编辑:王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