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北京

为中小学生“减负”开“处方”

2012-06-06 来源:《光明日报》收藏

    作业多,考试多,竞赛多;睡眠少,锻炼少,玩耍少……中小学生课业重,令家长、孩子、老师苦不堪言。这一现象,今后有望在北京得到缓解。近日,北京市教育部门为中小学生“减负”开出“处方”:“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内外联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减负与增效相结合,调查研究与实践改进相结合,规范管理与积极引导相结合,多种举措将“减负”做到实处,促进孩子们快乐健康成长。

  教委:引导学校主动“减负”

    “现在的孩子真是太累了!”

    中小学生课业过重备受诟病。在近日召开的“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表示:“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教材编写不够科学、课程门类过多过泛、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等教育实施层面的原因,也有学生考试评价、教师和学校绩效考核等教育制度层面的原因,还有家长博弈、社会舆论偏差、优质资源稀缺等社会层面的因素。”

    罗洁表示,为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北京将着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教育主管部门将引导各区县和学校开展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转变教学方式;同时开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分析与评价,率先在全国推出学业质量监测和评价报告单,向区县、学校、班级及学生个人发布测评报告,并提供分区县、分学科、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力争使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近日,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已将部分中小学“减负”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汇集成册,向各区县中小学校进行推广。

  学校:让作业“可爱起来”

    能不能将“减负”落到实处,校长、教师是关键。

    “减负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上。”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认为,“课堂是提高学习质量、减轻课业负担的主阵地。”近年来,北京小学针对课堂“一实就死,一活就虚”的问题,提出了“实与活”的教学思想,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着力点,构建高效课堂、智慧课堂、和谐课堂,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益,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

    目前,北京部分中小学已开始尝试减少或取消布置家庭作业,改革评价方式,科学减负。如人大附小等学校开展了“让作业可爱起来”研究。教师以“自助餐”方式,将作业分成A、B、C不同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选择做作业;北京二中则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每节课只讲25分钟新课,剩下的15分钟留给学生,用于思考、消化和答疑;清华附小还自制了《乐学手册》,把原来的预习本、积累本、练习册等归为一册,减少作业数量;东城区一师附小坚持“快乐教育”,追求“乐学、会学、主动学、创造学”的学习状态与效果,让学生体验主动学习的快乐。

  家长:减负关键在于“教育均衡”

    “减负”年年喊,为何越减越重?

    “还不是择校造成的?”一位家长抱怨道。今年他的儿子小升初,为了能让孩子入读重点中学,他给孩子报了“奥数”、“英语”辅导班,还报了两所重点中学的“占坑班”,光辅导班的学费就达3万多元。他说,如果中小学能够均衡发展、均衡布局,孩子就近入学,就不会存在课业负担过重现象了!

    据调查,在双休日,北京市56%的中高年级小学生参加了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学校的课业是少了,但周末和课余时间,孩子几乎是在“提高班”、“补习班”、“精品班”等各种“班”里游走。一位家长无奈地告诉记者,现在学校是“减负”了,但这“负担”却卸给家长了。

    罗洁表示,目前北京正在建立健全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依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建立减负责任制和工作管理机制、减负考评机制,探索建立监测预警和危机干预机制,对因学校课业负担过重造成的重大问题及不良影响,将追究责任。同时罗洁也呼吁,家长要树立“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负”,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地成长。(本报记者 张景华)

(责任编辑:王唯(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