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实践让学生张开个性的翅膀

——山东省济南市、潍坊市深化课程改革见闻

2012-07-19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风筝是潍坊的城市名片,学习风筝的扎制和绘制已成为当地中小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中国教育报记者 鲍效农摄)

  古筝社团成为济南市新苑小学艺术幼苗的摇篮。(中国教育报记者 鲍效农摄)

  济南市新苑小学京剧社团的学生在排练戏曲片段。(中国教育报记者 鲍效农摄)

  水果、蔬菜也能发电。章丘市第四中学化学研究社团学生在制造水果电池。(中国教育报记者 鲍效农摄)

  提升机器人的智能,是山东省实验中学科技创新社团学生比赛获胜的法宝。(中国教育报记者 鲍效农摄)

  体育文化节上,14名同学一起跳绳,在增强默契合作意识的同时,体现了团队精神。(中国教育报记者 鲍效农摄)

  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初级中学学生在实践课上用彩纸包装“模特”,彰显服饰创新个性。(中国教育报记者 鲍效农摄)

  潍坊市广文中学“春之声”合唱团学生在活动。(中国教育报记者 鲍效农摄)

  潍坊市广文中学风筝协会学生在制作风筝。(中国教育报记者 鲍效农摄)

  潍坊市广文中学啦啦操社团学生们的劲舞热情奔放。(中国教育报记者 鲍效农摄)

  潍坊市实验学校学生在参加综合实践周活动中,在交通园地里当“交警”。(中国教育报记者 鲍效农摄)

  我也会做酸奶啦!在潍坊市实验学校参加综合实践的学生增长了生活技能。(中国教育报记者 鲍效农摄)

  用扑克牌建造稳固的“高楼”,不仅要胆大心细,还要靠物理知识。(中国教育报记者 鲍效农摄)

  章丘市第四中学体育舞蹈社团朝气蓬勃的学生们。(中国教育报记者 鲍效农摄)

  章丘市第四中学体育舞蹈社团学生在训练。(中国教育报记者 鲍效农摄)

  香蕉、西瓜、芒果,哪种水果导电性最强?给你两副纸牌,如何搭建出最高的“建筑”?这些趣味盎然的问题,并非青少电视频道的暑期节目,而是日前记者在山东一些中学采访时,看到课堂教学中的一幕。

  “学校就是为学生提供‘课程’这种消费产品,通过必修课解决人的社会化问题,通过选修课解决人的个性化问题。”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如是说。

  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源自生活的实践教育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山东在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以创新教育为特色,以学科实践性学习和个性化社团为支撑,逐步拓展课程资源,构筑起立体化、多维度的课程体系。

  在山东省实验中学,6大类、130多门校本课程,能够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模拟联合国、环境小硕士等关注人与自然的课程,有国学、京剧、太极拳等民族文化类课程,还有应急避险、营养与健康等生命教育类课程……各取所需、各有所长,成为学校的一大办学特色。

  “老师教会了我写作,但重要的是,让我拥有了梦想和思想。”毕业于该校的“80后”作家张悦然特地给母校寄回一段影像,感谢学校对她的培养。

  章丘四中高二女生尹凤娇,是首届全国青少年环保发明大赛二等奖获得者。她发明的“移动式家用节水器”,小巧实用,“只要花50元,就能把家庭用水收集起来,再次利用。”尹凤娇说,之所以在紧张的高中生活中还能展开想象、发挥创意,得益于学校开展的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课程化,学科课程实践化,学生发展个性化”,该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广阔土壤和不竭源泉。迄今,已有9000多名学生系统接受创新教育,产生创意16万个。

  创新实践不仅需要理念,还需要场地和设施。对于潍坊市的中小学生来说,每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周格外令人向往。为了弥补普通中小学校受资源、师资、场地、经费等制约,无法充分开展实践活动的不足,该市、县两级投入2.5亿元,建成9处集约型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每年有500余批次、10万多名中小学生轮流接受培训。

  “这是我们设计制作的沙燕造型诺亚方舟,7月份要到香港参加亚太地区创意大赛。”身穿“诺贝尔少年科学院”校服的刘昌睿,是潍坊市文华国际学校初一学生,暑假前,他正和队员们在潍坊市中小学生示范性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进行最后的演练。“这是个让我们开拓思维、快乐实践的好地方!”刘昌睿开心地说。

  校本课程不仅点燃了学生的创造力,也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山东省实验中学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李鸿杰,在7年时间里开发了《汉字文化》、《读诗品绝句》、《文言文中的文化史》等3门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在准备“汉字文化”的教学时,为了给学生提供最详实的资料,李老师自己花2万多元钱,从国外买来高清晰的影印书籍。

  如今,山东省已经初步建立起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学科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

  “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更好的教育,更值得期待的教育。”山东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王岱的话,让我们对这里的教育充满期许。

  ■本报记者 刘琴/文 鲍效农/摄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