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提质扩量”赢得百姓好口碑

——海南省儋州市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采访纪实

2012-08-02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琼西大地上,汹涌的海浪拍打着儋州这片古老而神奇的热土。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环境等因素,近年来,海南省优质教育资源较多集中于东部沿海一带,西部地区的儋州教育实力整体比较薄弱。

  2008年,海南省委、省政府作出把儋州建设成为海南西部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教育发挥“助推器”作用成为当务之急。儋州市委、市政府以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为突破口,创新办学机制,提升教育质量,扩充优质学位,打造中职品牌,盘活了儋州教育。

  创新机制——走出教育改革关键一步

  儋州地处海南西部,土地面积占海南省十分之一,人口却占了八分之一,学生近20万人,是海南省的教育人口大市,学位不足的矛盾长期存在,尤其缺乏优质教育资源。

  如何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如何盘活儋州教育?儋州人走出了合作办学的重要一步。

  近年来,基础薄弱的儋州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海南省西部中心城市的建设急需教育为儋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因此,“把人口大市建成人力资源大市、把教育大市建设成为教育强市”成为儋州党政领导坚定的教育观。市委副书记、市长严朝君道出了儋州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的教育情怀:“教育是民心工程、民生工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在全局推进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儋州市委、市政府希望以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作为抓手,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儋州一中。

  作为创办于1948年的儋州老校,上世纪90年代,儋州一中的教学水平在海南省屈指可数。但由于近年来教育资源重组和优秀教师的流失,该校的教育思想理念、管理机制等相对落后,教学质量严重下滑,人民群众意见大、怨声多。

  2009年,儋州市作出了创新机制的大胆决定——到内地寻求名校合作办学,引进名校先进的教学理念、经验与管理模式,开展合作办学。

  经过多次考察,百年名校——湖南省长沙明德中学进入了儋州党政领导的视野。2010年春天,明德中学校长范秋明挂帅儋州一中,明德中学副校长张建斌出任儋州一中执行校长,提出3至5年内把儋州一中建设成海南省一流名校、海南西部教育明珠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儋州市大胆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原校长调走,副校长就地免职,半年后根据表现重新考虑任用,中层全部实现竞聘上岗。同时,儋州市加大了对儋州一中的投入力度,至今已投入近亿元。

  提升质量——提高群众满意度

  如今走进儋州一中,人们无不为其硬件条件的快速改善、师生精神面貌的变化、教育质量的提高而感叹。而此时,距离儋州市开展合作办学仅两年多。

  过去的儋州一中,每天学生迟到的人数大概有300人,每到上课时间还有很多学生挤在校门口。合作办学后,每天早上,新上任的校领导都会集中到校门口迎接学生上学,对于迟到的学生,收胸卡,班主任深入谈话,学生要作检讨。

  这只是儋州一中狠抓常规管理的一个缩影。“学校发展既要高瞻远瞩,也要细处着手。”张建斌决心下大力气狠抓常规过程性管理,建立了严格的日巡查、周通报、月调度、段总结、期考评制度。

  “我觉得工作特别有干劲儿。”儋州一中教务处副主任钟军裕说出了全校教师的心声。学校严格实行绩效激励,每周、每月、每天的绩效情况都是公开透明,教师积极性空前提高。同时,学校狠抓教学改革,把“名学科”工程、突出特色学科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通过课堂研究、总结反思、学习比较、考察借鉴、建制落实等途径积极实施特色学科建设。坚持问题及课题研究原则,组织教师开设多层次的教研课题,参与各级课题研究的教师达到80%以上。

  在儋州市党政领导的推动下,市二中与四川南山中学也开展了联合办学,在校园建设、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上明显提升。

  儋州普通高中整体教育质量普遍提高。过去,儋州不少家长千方百计找门路、托关系,把孩子送到海口或是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读书。如今,随着整体教育质量的逐年提升,家长们开始陆续把孩子接回来读书了。以2012年高考为例,全市一、二本学生入围率达34.2%,比去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有效化解了高中教育质量下滑、社会对教育意见较大的问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认可度不断提升,儋州教育也赢得了老百姓的好口碑。

  扩充学位——为更多学生的发展服务

  “高中阶段教育的改革不能局限于重点高中,要让更多孩子学有所成。”儋州市教育局局长周春生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10年,儋州市借助香港言爱基金和省政府的资金,配套7000多万元建设的儋州思源实验高中和儋州思源实验学校,建筑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可提供3000多个优质学位。“我们要让那些家庭贫困、基础差、仍然希望读高中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校长高澄清说。

  为儋州培养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职教是重要突破口。自2007年儋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市职教中心)建校以来,市委、市政府投入6000多万元,短短5年就取得了良好成绩。

  记者走进该校的内衣生产车间,只见学生们在生产线上加工出一件件做工精细的内衣。“这些产品直接销售到法国。”一名学生自豪地说。据该校负责人陈宏艺介绍,几年来,学校的发展得益于坚持走特色办学路子——学校着力打造车间与基地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专业与产业合一的“六大”办学特色,加快构建“理论实践化、基地车间化、车间产业化、学校工厂化、教育社会化”的“五大”办学模式,做到了以特色增亮点,以亮点创优势,以优势促发展。

  儋州教育发展全面开花,教育投入实现逐年大幅增长。教育移民工程取得新成果,“两免一补”政策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免试入学、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残疾适龄儿童随班就读等保障机制逐渐建立,师资队伍建设得以加强。儋州教育在琼西大地上闪耀出越来越夺目的光彩。

  ■本报记者 俞水 王珺 刘见

(责任编辑:王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