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壮乡桂海花正香

——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采访纪行

2012-08-16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说起广西,人们熟知“桂林山水甲天下”。然而,鲜有人知道,广西以花木闻名。

  在中国地形图上,广西一片绿色,山清水秀,万木葱茏,盛产桂树,堪称“桂海”。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全国唯一集沿海、沿江、沿边优势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广西正以等不及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励精图治,发愤图强。

  富民强桂,教育先行。2010年9月,广西党委、政府召开新世纪第一次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的实际出发,提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西部人力资源强省(区)行列,把广西建成面向东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高地和国家民族教育示范区”的战略目标。

  近日,本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神州行”采访组踏上八桂大地,真切感受到“义务教育均衡促公平”、“职业教育深化富广西”、“高等教育振兴谋发展”、“东盟教育交流结硕果”的富民强桂的发展气势。

  优先发展让教育普惠于民

  行走在八桂大地,每到一处都感受到广西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优质教育的决心和魄力。

  为了千家万户和百年大计,2010年,和全国一样,广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广西主要领导第一时间亲自传达、带头学习,精心筹备和组织召开广西教育工作会议。

  2011年2月,自治区党委、政府颁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广西教育中长期发展绘出蓝本。同时,研究制定了10多个教育专项规划,出台了30多个政策性文件,今后5到10年的发展路径更清晰,政策措施更科学。

  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态度坚决: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就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三优先”原则。

  广西一把手亲自抓,层层抓落实。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郭声琨主持3次自治区党委常委会、自治区主席马飚主持11次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教育工作,自治区副主席李康亲自担任各市县一把手辅导教师,学活政策,强抓落实。形成各市县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

  全区上下一条心,众志成城办教育。广西除了明确规定,2011年和2012年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达16.3%和17%以外,还减免中小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建设的城镇市政建设配套费;从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公益金收入中安排一定资金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拓宽教育资金来源渠道。

  2011年,广西财政教育经费支出达453亿元,比上年增加86亿元,增长率达23%。义务教育阶段支出272.38亿元,占60%。

  同时,坚持普惠和特惠原则,大力推进教育公平。2011年广西筹集和下达教育惠民工程资金37.61亿元,超额完成教育惠民工程任务。

  “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在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对教育都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广西教育厅厅长高枫的一席话,让我们对广西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

  为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学前教育“入园难”等突出问题,广西通过持续开展“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促进年”、“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和“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年”等活动,积极破解基础教育难题,通过抓管理来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实现教育质量大提升。

  从2011年起,广西启动实施“普通高中建设推进年”活动,普通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目前,广西示范性高中已有120余所,遍布各地城乡。

  雄厚的资金投入,为广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得山里娃和城里娃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广西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三大”差距。到今年底,16个县(市、区)要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其中10个县(市、区)要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在桂林市灵川县,过去,当地许多农村小学都是一个教师包一个班的教学,一名教师往往要承担几门课程。在打造教育强县进程中,灵川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加强教育设施、教师队伍、内部管理等城乡一体化建设,成为广西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排头兵”,创下多个“全区第一”;并率先实现了课桌椅等“八个统一”,成为广西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建设示范县。

  学校“标准化”建设成为八桂农村教育的主题,推进广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也被列入2011年广西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

  在广西,我们看到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便可以上公办幼儿园。2011年,广西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坚持普惠原则勤俭办园。同时,今年全区学生资助体系首次辐射到学前教育阶段。另外,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坚持特惠原则,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2011年广西共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12.85万人,安排在公办中小学校就读10.26万人,占接收总人数的80%;还免除了26.77万名就读普通高中的库区移民子女和在国家级贫困县就读的普通高中学生学费。

  融水苗族自治县和睦镇中心校学生覃诗静端着一碗肉片炒香菇、豆腐片、肉末炒白菜边吃边说:“真香、真好吃。”以前,她天天吃冷饭冷菜,还常常吃不饱;现在,学校每天有肉吃,她的饭量也大了,身体也结实了。

  酸菜下饭、黄豆蒸饭、生水泡饭如今在广西已成历史。广西各地在致力于让所有孩子“有学上”和“上好学”的同时,在农村贫困地区实施营养餐工程。2011年,田东等29个县被列为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县。2012年秋季学期起,广西将国家营养试点未覆盖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边境县、民族自治县等11个区级试点县纳入试点范围,所需资金1.6亿元,由自治区和县级财政按8:2的比例分担,充分体现“省级统筹、省拿大头”的原则。

  上下求索,大胆尝试。广西承担的11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已经全部启动,有20多个县(市、区)和10多所高等院校参与试点;教育改革发展“双十工程”共99个项目除个别没有具备基本启动条件外,大多数工程项目已经启动运行,实施工作进展情况良好,部分项目初见成效。

  每年高校新生开学,都有一群特殊学子,两手空空,“不走寻常路”,只填一张表,不用缴费,便可报名注册。他们,便是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贫困大学新生。

  近年来,随着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尤其是“绿色通道”的建立健全,贫困大学新生入学“不走寻常路”在广西已然成为“寻常事”。助学新机制的实施,使广西国家助学贷款在审批人数、合同金额、实际人数和发放款总额等方面,均超过前4年总和的8-10倍。全面建立健全了高校“奖、贷、助、补、减、免”等多元资助体系,“决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的承诺,在八桂大地得到不折不扣的践行。

  建设国家民族地区教育示范区

  “建成国家民族教育示范区”是广西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一直以来,广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把发展教育同振兴当地经济结合起来,建立了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现已形成了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比较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

  “没想到我不用花钱就可以上高中。”防城港市上思中学女童班女生庞进语一脸幸福。前不久,她踏入首届瑶胞女子高中班的大门,并且住宿费、学杂费等费用全免。

  为帮助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广西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了兴办民族中小学,在城镇中小学开设寄宿制民族班,兴办少数民族女童班,推行双语教育,高校招生实行降分录取等一系列扶持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学生平等、公平地接受教育。

  构建民族教育保障体系。在50个贫困县举办民族中小学和寄宿制民族班,招收本市(县)贫困山区县、边境县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学生,广西财政每年给予寄宿制中小学民族班学生生活、学习补助经费,基本形成小学、初中、高中寄宿制民族班女童教育“一条龙”模式。

  近3年来,广西民族自治县、边境县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实现了全覆盖。目前,广西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体相当,边境县(市、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3%以上,适龄女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阶段入学率保持在95.5%以上;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43%以下,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

  发展民族教育,促进民族团结。20多年来,广西民族预科教育共为高校输送了1.8万名学生,这些学生有的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实施国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2006年至今,该计划共培养了硕士820人、博士380人。

  实施对口支援,推进远程教育,在资金、设备、师资和教学经验等方面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先后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等项目,少数民族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每年还单列专项经费413万元用于开展壮汉双语教学,这些教师对促进民族团结、民族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贫困山村女孩吴小妹在广西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期间,不仅学费全免,还获得了近万元奖学金等补助。毕业后,她在家乡开了果园鸡养殖场,仅一年就盈利20万元。现在,父母都在果园帮忙,家里所有开销由她支付,减轻了家庭负担,还帮助周边农民致富。她说,下一步要带领100户村民加入生态土鸡养殖的行列。

  2008年,广西打响了为期3年的以培养“未来蓝领”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攻坚战。攻坚3年,广西职业院校新增校园面积1.5万余亩,新增校舍面积近500万平方米,新增教学设备价值20亿元,新增图书300万册。共建成广西示范职业院校105所,示范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99个,有25所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行列。

  3年攻坚,得到了国家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赞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先后两次深入田东职业技术学校调研并强调一定要办好职业教育,做好劳动力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大文章。

  2009年3月,广西和教育部签署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协议,我国首个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落户广西。目前,南宁、柳州、钦州、崇左四市职业教育园区已经建成,50个县区职教中心正掀起建设高潮。

  3年攻坚,为广西职业教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新时期深化职业教育攻坚五年计划》的制定实施,广西新一轮职业教育攻坚的号角再次吹响。

  “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解决民生问题来办。”李康副主席在今年全区深化职业教育攻坚工作会上强调。今年,广西实施贫困地区学生免费读中职,搭建中高职人才培养“立交桥”,创新体制机制,深化职业教育攻坚和试验区建设,同时,健全了职业教育督导制度。

  柳州是我国西南工业重镇,依托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多年来,柳州在取得工业发展巨大成就的同时,教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蒸蒸日上。作为广西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社会资源共享程度最高的柳州职教园区,体现了柳州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部特征,它将成为一个拥有15万名学生的万亩职业教育基地。柳州市用发展优势产业的劲头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坚持将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每一所职业院校都有长期合作的企业,并成功探索了“校中厂”、“厂中校”、“植入式工作站”、“企业全程托管”等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不仅满足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人才需求,而且还辐射到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及东盟国家。“如今,‘学技能在柳州,招技工到柳州’的口号在我国西南地区正日渐深入人心。”柳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殷茁雄自豪地说。

  柳州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广西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西深入推进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继续发扬攻坚克难精神,领导力度不减、工作劲头不减、经费投入不减、保障政策不减,基本形成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格局,初步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良好格局。

  打造东盟教育国际交流“桥头堡”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这个“势”,就是广西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北部湾开放开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高枫厅长介绍,广西的教育,必须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用10年时间建成面向东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高地。

  目前,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加强与东盟国家高校合作。广西民族大学从1964年起开设东南亚非通用语种专业,当时只有越南语、老挝语、泰语,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现已开设了涵盖东盟十国的官方语种课程,是全国开设非通用语种外语本科专业最多的高校之一。

  在人才培训方面,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纪念峰会上提出“中方愿意设立10个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为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目前,10个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已经挂牌成立,其中4个中心设在南宁市。近几年,广西3所高校共为越南培训了123名青年党政干部,广西民族大学与中国法学会合作建立的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每年为东盟国家培训司法官员,单独为越南开办党政干部短期培训班,已培训近600人。另外,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越南、老挝、缅甸、菲律宾等国培训了杂交水稻、玉米、甘蔗、果树嫁接及现代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约900人。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搭建中国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今年9月,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在南宁市联合举办“2012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

  作为中国—东盟开放的前沿和窗口,需要一所国际化大学做支撑。对此,广西教育厅与东盟国家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工作机制,重点建设几所面向东盟的高度国际化大学,建设一所东盟学院。

  2011年4月初,郭声琨书记率领广西经贸文化教育代表团访问马来西亚。广西15所高校到马来西亚举办教育展览,展会上,广西9所院校和马来西亚8所院校、教育机构签订了合作办学、学术交流、招生合作等多项教育合作协议。

  建立孔子学院,传播中华文化。近年来在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的支持下,广西高校获得接收“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积极在东盟国家开展汉语培训工作,先后向泰国、菲律宾派出汉语教师志愿者300多人,在泰国、老挝、印尼建立了5所孔子学院,共培训学习汉语的各类学生1万多人。

  2011年,广西财政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对拥有东盟国家国籍公民并在广西高校学习的品学兼优来华留学生给予奖励资助,教育部也每年向广西提供100个全额奖学金名额,这一举措进一步加强了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

  继“两基”攻坚、“职教攻坚”后,这些年来,广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将教育工作着力点放在振兴高等教育上,切实做到“三个优先”,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广西高等教育战线紧紧抓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使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高校办学空间得到了较大拓展。2011年,广西统筹推进高校重大项目共36项,项目总投资约140亿元。目前,21所普通本科高校,均在开展老校区扩建或新校区建设工作。与2006年相比,广西高校占地面积由3292.86万平方米增加到380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从1152.79万平方米增加到1447.2万平方米。

  2011年,广西高校硕果累累。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科技大学(筹)、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成功升格壮大了广西高校队伍。广西外国语学院的成立,填补了广西没有民办本科高校的空白。高校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取得新突破,2011年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9个。此外,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广西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广西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桂林理工大学一项科研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刷新了广西高校国家级科技发明奖获奖纪录。

  广西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自2003年组建以来,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病原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平台、一整套水牛遗传改良与快速扩繁的技术体系,培育出了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水牛。此外,实验室在甘蔗、木薯和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等研究领域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主动融入北部湾,对接产业谋发展。广西高校紧紧抓住北部湾大发展这个新机遇,开展对接大项目,服务大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广西高校服务北部湾行”活动,吹响了“广西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的号角,掀起了广西高校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高潮。

  仅在“高校服务广西产业新发展深化年”活动中,各高校就与地方政府、企业共签订科技合作协议100多项,向企业选派了500多名科技人员开展实用新型技术的推广应用,并为企业解决技术瓶颈。

  广西大学副校长陈保善介绍,该校至今已与全区14个地市政府和13个厅局单位、研究院以及企业开展“科技对接”活动,全面推进了校市、校厅、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科技普及工作得到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的认可。

  记者在广西几天的采访中,深切地感受到广西领导班子和教育部门有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一种智者远虑的谋略、一种为后代子孙着想的责任与担当;也感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扑下身子干事、绞尽脑汁干成事的拼搏精神。

  面朝大海,背靠大山。广西从解决人民最关心的教育问题入手,继续发扬党政领导“苦抓”、各族人民“苦干”、教育战线“苦战”、社会各界“苦帮”的“四苦”精神,加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向建成面向东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高地和国家民族教育示范区迈进。

  ■本报记者 陈志伟 唐景莉 宋潇潇 周仕敏

(责任编辑:王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