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特岗教师为教育带来希望

2012-08-15 来源:《中国教师报》收藏

  带着知识和梦想,特岗教师出发了,来到中国的西部和中部,他们用心恋上这叶的事业,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你来了,带着儿时的梦想

   要开启新的希望

   你站在这里

   迎接这一天中最早的光亮

   你就像一棵朴实的小白杨

   你周围的一个个花骨朵正迎风绽放

   你正和着她们起舞、歌唱

   “长大后……”

   悠扬的音乐分明在耳边回响 

   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特岗教师谈建忠写下的一首诗。2009年,他来到宁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成为一棵朴实的小白杨,为孩子们放飞希望。

   如今,这样的小白杨已经茂密如林,从2006年到2012年,23.5万名特岗教师,分赴中国的中西部地区1000多个县,为2.7万所农村学校注入新鲜的血液和青春的活力。他们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中西部农村贫瘠的土壤里,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滋润着一方水土。他们带去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希望。

   到最需要教师的地方去

   提到中国的西部,很多人往往是一声长叹。

   资料显示,中国西部12省区市面积约67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70%,但GDP仅占全国的19%。

   改变西部积贫积弱的面貌,教育是最有效的方法。

   2004年,一场声势浩大的“两基”攻坚战,在中国西部拉开帷幕。

   一座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起来了,孩子们上学的路不再遥远;一笔笔“两免一补”的钱发放下来,孩子们上学的资金有了保障。

   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当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后,谁去教他们?

   谁都知道,西部农村教师情况不容乐观,教师年龄普遍偏大,水平参差不齐,且缺口极大。一则顺口溜形象地描绘了这里的现状: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中学,哥哥姐姐教高中。

   2005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切实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要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西部需要教师,需要更多有质量的教师。但一个教师岗位,就意味着工资、编制、档案,等等。这不仅仅是教育一个部门的事情,牵涉到财政、编制、人事等多个部门。

   怎么办?在详细周密的调查和研讨之后,2006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编办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

   作为中央实施的一项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它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的方式,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特岗教师招聘由中央统筹、地方实施;所有设岗县不再招聘其他教师;特岗教师聘期3年,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对3年期满后留任的特岗教师,省级政府要落实工作岗位。

   一项项制度和设计直指农村教师“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毫无疑问,“特岗计划”是创新农村学校教师补充机制,吸引高学历人才从事农村义务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就业的实际行动。

   但,他们会来吗?

   现实解除了人们的担心和疑虑。

   应届高校毕业生踊跃报名参加特设岗位教师招聘。湖北、贵州、云南、广西、重庆、宁夏、四川等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拟招聘人数与报名人数的比例超过1∶3,新疆甚至超过了1∶10。

   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岗教师的工资性支出,按人均每年1.5万元的标准,与地方财政据实结算。与此同时,一些省份还制订优惠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湖北省规定对特设岗位教师每人每年奖励5000元;工资提前定级,不实行试用期;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的,可选拔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明确服务期满的特设岗位教师自愿报名,经组织考核可到国内外知名院校接受专业培训或攻读相关学位。

   重庆市规定,市财政按人均每年3000元的标准,支付特设岗位教师的市级地方性津补贴、必要的交通补助和体检费,以及特设岗位教师岗前集中培训和招聘等费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次性补助专项经费35.6万元,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特设岗位教师的岗前集中培训和招聘的相关工作费用。

   在中央和地方的全力推动下,初战告捷,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招聘特岗教师16325名,覆盖13个省份260个县区、2850所农村中小学。

   16325名特岗教师,16325个火种,遍撒在西部农村的校园里,点燃起西部百姓对教育的信心和热情。

   “这是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举措,也是治本的重大举措,坚持数年必有好处,必将对改变我国农村教师队伍的面貌产生连锁效应和深远影响。”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用我的努力,让你看到希望

   钟丹丹,2006年来到哈尼族聚居的云南省红河县石头寨中心完小,成为一名特岗老师。因为当地教师极度匮乏,她除了教三、四、五年级的英语外,还要上一个班的数学或语文课。

   第一学年过去了,钟丹丹教的科目拿到了全乡成绩第一。第二学年,她教的四年级语文,又是全乡第一。

   初出茅庐的小丫头让山里人眼前一亮。

   让人吃惊的事还在后面,了解到山里的孩子几乎没有见到过电脑后,钟丹丹又着急了,孩子们不能光靠书本上的知识看世界啊。

   钟丹丹四处求援,皇天不负苦心人,经朋友牵线搭桥,她拜访了云南蒙自永建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石精汉。

   闲聊之中,一句“我教书的学校也姓‘石’,欢迎石董事长来走亲串戚”的话,让石董事长来了兴趣。

   几天之后,石董事长来到石头寨中心完小,他震撼了,返回蒙自的第一件事,就是采购了10台全新的电脑赠给学校。

   从此,师生们不仅有了学电脑、用电脑的操作平台,同时还架起了学校与外界信息快速沟通交流的桥梁。

   有过这种经历的不独钟丹丹一个,这些特岗教师来到偏僻、闭塞的乡村,面对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教学的范围。

   2010年来到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曲子镇许家河初级中学担任特岗教师的韩东,刚刚来到学校,就必须面对学生辍学的问题。

   “老师,我真的不想念书了,念完书还是要当农民。”

   “那你跟老师说,你最想干的是什么事?”

   “我也不知道,我只想当农民。”……

   这段话深深刺激了韩东,为了不再让学生辍学,他给自己的学生放映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让他们谈谈看电影的感受;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和他们一起去登山、踢足球、放风筝……渐渐地,辍学生没有了,孩子们爱上了学习,爱上了学校。

   “那一双双对知识渴求的眼睛,让我从中读懂了一种东西,它一直撞击着我的心灵,也使我一直不得安宁,后来我忽然明白了,原来这种东西就叫做希望。”韩东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特岗教师成为给山区孩子带去希望的那个特殊的人。

   费宝莉,200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鹤峰县燕子乡朝阳村朝阳小学任教,是学校创办以来的第一位女教师。

   山里孩子生活艰苦,连肉都很难吃上,更别说喝牛奶这些奢侈品了。为了给孩子们增加营养,费宝莉在网上了解到一个公司举行“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大型赠奶公益活动的信息后,迅速提交了书面申请报告,此后又多次联系送材料。在她的不懈申请下,山里的孩子第一次可以每天享受一瓶牛奶。

   山里的孩子没有走出过大山,没有见过汽车轮船,没有见过火车飞机,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无比憧憬与向往。2007年10月,费宝莉通过网络,从浙江一家航模公司募集了47架飞机模型。在她的带动下,朝阳小学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全校小学生航模比赛,所有的学生都动手制作模型。那一天,全校欢声雷动……

   还有范献龙,这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学生,从来到神农架林区下谷坪民族学校,走进课堂的那一刻开始,就知道自己有三件重要的事要做:把带来的信息告诉给同事、学生,让他们知道更多外面的事情;把在基层了解到的情况介绍出去,让社会关注贫困山区的教育;还有就是把教学工作做好。

   他忘不了第一次家访时受到贫苦山民待客的最高礼遇——一碗蜂蜜苞谷酒和一桌饭菜;他忘不了学生的父母含着泪花说:“你们给山沟沟带来些新学问,让孩子也让我们有了个盼头啊……”

   “在这里,我感到自己有改变一个孩子命运的能力。留下来,让大山的孩子多一些走出去的希望!”范献龙说。

  特岗教师,真的很火

   2009年,特岗教师真的很火!

   与此形成呼应的是各大报纸的标题:《云南2009年农村特岗教师成高校毕业生择业热门》、《青海特岗教师招聘开考5000余人竞争1325个岗位》、《特岗教师太吃香:5万人争抢4500个名额》……

   更让人欣喜的是,在2009年年初,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编办四部门共同下发了关于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在总结前三年“特岗计划”实施工作的基础上,决定扩大“特岗计划”的规模,同时将“特岗计划”实施范围相应地予以扩大。由原来的西部12个省区“两基”攻坚县扩大到了中西部地区22个省区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2009年,22个省区招聘中央“特岗计划”教师65323人,覆盖880多个县,1.5万多所农村学校,其中农村初中7500多所,农村小学7900多所。

   仅2009年一年招聘的人数就超过了前三年的总和。由此可见国家对进一步推进“特岗计划”的决心。

   国家的决心有多大,教育行政部门所付出的努力就有多大。

   2009年3月18日,四部门联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教育部作为牵头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2009年6月4日,教育部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工作会议,交流各地近期“特岗计划”实施工作进展情况,进一步加快推进计划实施工作。

   2009年9月3日,教师节前夕,2009年特岗教师出征仪式在河北举行,教育部分管部领导在几千人的仪式现场言语铿锵:

   “在大家即将奔赴农村学校的时候,我们为全体特岗教师壮行,表示良好的祝愿和殷切的期望。希望你们用爱心和真诚点燃每个学生的心灵,用智慧和才华燃起每个家庭的希望,用心血和汗水赢得学生及家长的信任和友谊,努力成为一个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教师。”

   事实上,连续4年,教育部党组都把“特岗计划”列入重点工作,由主要领导亲自抓。

   付出总有回报,2009年年底的一次新闻发布会让人真切感受到了“特岗计划”的吸引力。

   11月25日,教育部北楼二楼报告厅,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负责同志宣布:首批招聘的特岗教师留任13407人,占服务期满教师比例88.7%,其中广西、宁夏留任教师占服务期满在岗教师的99%以上,云南留任的占服务期满教师的97%,贵州是96%。

   很多人担心“特岗计划”是短期工程,“特岗教师”是流水线作业,但这些数据显然让怀疑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特岗教师在三年服务期间工作非常努力,表现非常好,考核很合格,并且很重要的是,他们跟当地的孩子结下了深情厚谊,对当地的农村教育事业充满着感情,自愿留下来。而当地政府采取了很多有力的措施,落实了国家的相关政策,保证他们有编有岗,这是各个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该负责同志欣喜地说。

   而更让人们高兴的是,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对特岗教师工资待遇问题高度重视,已经作出决定,对特岗教师的工资补贴标准进行调整、提高,由原来年人均的18960元提高至20540元。

   有了这么多实打实的政策,特岗教师如何能不火呢?

   中央有表率,各省在行动

   有人曾用四句话这样概括“特岗计划”政策的总体框架:中央支持,地方联动;省级统筹,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服务三年,期满留任。

   当中央发出了“特岗计划”的信号之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同样殚精竭虑,在思考着。

   “中央的‘特岗计划’从实施开始就是一项起示范作用的计划。我们希望各地采取中央计划类似的办法,吸引更多的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基层从教。‘特岗计划’要形成规模,全面实施,中央、地方联动,共同努力解决农村师资紧缺问题,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教育部一位负责人这样介绍说。

   就在2009年的11月20日,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中央项目的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实施地方“特岗计划”。

   西部在行动,中部在行动,就连东部省份也开始有了自己地方特色的“特岗计划”。

   2004年,湖北省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正式出台。这项计划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政府购买阶段性服务岗位的方式,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应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服务期三年。8年来,共选派了2万多名资教教师到全省84个县的农村学校任教。

   2006年,江苏省选派300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赴苏北徐州、淮安、连云港、盐城、宿迁等五市县城以下的农村中小学,进行为期3年以上的任教,被选派到苏北农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将享受到国家和省出台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的相关优惠政策。

   辽宁省从2007年开始,比照国家“特岗计划”,实施了“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对到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任教、服务期满两年以上的师范类毕业生,代偿国家助学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对没有助学贷款债务的且工作满四年的毕业生,一次性返还学费。

   2008年,广东实施了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对到广东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毕业生,按每人每年6000元的标准,退还大学学费。到了2009年,享受这项政策的岗位从8000余个上升为12577个。

   从2009年6月26日起,河北省实施地方“特岗计划”,面向11个县,设立2000个初中、小学教师岗位。每批到农村任教的毕业生服务期为3年。地方“特岗计划”教师在3年聘期内享受当地公办教师待遇,河北省还将为符合条件者代偿学费。

   同样是2009年,河南省结合本省实际,启动实施了“地方计划”,该计划与国家计划按照1∶1比例实施,由省财政列出专项经费,保证计划的顺利推进。国家计划每年5000名,加上地方计划5000名,每年河南省实施“特岗计划”的名额共计1万名。

   不仅如此,很多地方还从学科、学段等方面另辟蹊径,创出特色。比如,重庆市设立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重点补充农村学校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甘肃省实施“幼儿教师特岗计划”,重点解决幼儿教师短缺的问题;青海省把“特岗计划”作为农牧区中小学教师补充的主要渠道。

   殊途同归,无论什么样的政策,目的只有一个,同在蓝天下,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享受同样的教育。

   特岗计划:明天会更好

   这条路,艰难而曲折

   这条路,任重而光明

   这条路,悠远而浪漫

   这不是一个华丽的梦

   这是一朵青春之花

   2012年,对于特岗教师,绝对是不平凡的一年。

   ——收入提高了。从2012年起,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提高为西部地区每人年均2.7万元,中部地区每人年均2.4万元。

   ——岗位增加了。2012年,特岗教师招聘计划数从原来的5万名增加至6万名。

   ——免试读研了。2011年12月,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网开通,所有符合条件的服务期满留任的特岗教师均可报名。2012年,1004名特岗教师获得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机会。

   这是对特岗教师的鼓励,更是对他们的褒奖。

   而真正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到鼓舞和温暖的,是一次颁奖会。

   7月24日,教育部在京举行“我的特岗故事”征文比赛颁奖大会。100余篇获奖征文的作者从自己任教的地区,风尘仆仆来到北京。

   他们中的很多人,第一次接到教育部工作人员的电话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先坐三轮车、再坐汽车和火车,几经周折,才来到了北京。

   他们中的很多人,是第一次来到首都。

   为什么把颁奖地点放在北京,放在教育部,答案很简单,就是让这些年轻的教师们感受到一种温情,一种贴心。

   “你们,是新农村建设的奠基者,你们稚嫩的肩膀,不能改变山,改变河,但能改变人。”出席颁奖会的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动情地说。

   的确,他们改变了人。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经专门对“特岗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满意度之高让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感到非常欣慰:“特岗教师在当地非常受欢迎,他们的到来,促进了农村教育理念革新和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应用与普及,给农村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而在专门研究“特岗计划”政策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看来,“特岗计划”探索出一条新的农村师资补充渠道,缓解了困扰农村教师补充的编制难题,通过中央财政专项基金的支持,探索出国标、省招、县聘、校用以及在编制上“先进后出”的新机制;并且大大提升了教师入口的把关层级,增强了选人用人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对地方教师队伍建设具有积极示范效应,有力促进了地方政府改进农村师资队伍状况的力度。

   “世界各国都应把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特岗计划’不仅为农村地区补充了大批高素质教师,也为改革教师招聘方式发挥了示范作用,我们期待以此创新农村教师补充的新机制。”许涛强调说。

   一项政策,改变的是千千万万人的命运,牵动的是千千万万人的心。

   9月即将到来,又有一大批新的特岗教师,走上乡村学校的讲台。

   而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新发布依族乡宝塔村新发民族小学的刘习聪要讲的第一课是,来北京参加“我的特岗故事”征文比赛颁奖大会的感受。

   “孩子们没有来过北京,我想把外面的世界告诉他们,希望能够用外面世界的精彩激励他们。”这位2008年就来到宝塔村的“老牌”特岗教师说。

  (本报记者 康丽)

(责任编辑:王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