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28日电(记者 吴晶、俞俭)新时期新阶段,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在哪里?多年的实践表明,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学风优良的骨干教师队伍是关键。
2005年以来,在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在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7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通过参加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在学术研究、科研教学等领域不断取得丰硕成果。
形成合力推进课程建设
2005年3月,根据中央要求,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开始在中央党校举办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在此基础上,2010年,中央结合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队伍的实际,提出到2014年,用5年时间分期分批继续对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进行轮训。
8年间,中央与地方两级研修培训体系和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并完善,不断推进研修工作的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
关于做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正确学习和认识党的历史、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外交政策、网络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研修期间,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和部分知名学者所作的专题报告,用翔实的数据和典型的案例,系统讲解了新时期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重点解读了党和政府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客观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学员通过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央有关文件,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党的重要文献,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
41期学员、北京师范大学赵春明教授在学习体会中写道:自己长期以来苦苦思索的一些问题在这里得到了释惑、共鸣和升华,让自己有了一种久旱逢甘霖的深刻感受。
创新形式提升学员思想境界
在自学和专题报告的基础上,研修班组织学员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深入的学习和思考,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研讨。还组织学员到浦东、井冈山和延安干部学院等改革开放前沿和革命圣地进行学习和教学观摩,使学员既亲身体验革命传统教育,又切身感受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通过赴四川地震灾区学习考察,学员们感受着震撼人心的抗震救灾精神;通过深入大型国企参观考察,学员们加深了对我国基本国情、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的理解认识。第37期学员、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邓一非教授在心得体会中写道:“信心来自从历史到现实的深邃思考。从井冈山、延安到上海浦东、四川汶川,历史和现实向我们昭示了一个真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研修期间,有的学员自发组织起来,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捐资助学,有的频频写下诗作杂感,直抒爱国报国之志。第43期学员、北京市委宣传部贺亚兰深有感触地说:“研修期间的系列报告和令人难忘的考察,内容丰富、素材鲜活、数据翔实、分析透彻、说服力强,加深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
据统计,研修班关于学术创新和学科建设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24%,一些论文具有较高的价值,部分论文还被推荐到有关刊物公开发表。
打造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的品牌项目
据中央六部门研修班调查统计,90%以上的学员认为,通过研修“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解”、“加深了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重要意义的理解”。
第32期学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峰说:“这是一次精神洗礼,使我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这是一次理论充电,使我们更加重视理念创新;这是一次思想升华,使我们更加认清肩负的责任。一次研修,终身受益。”
通过研修,广大学员进一步增强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许多学员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当好“经师”,又要当好“人师”,要始终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摆在工作的首位。第45期学员、中山大学庄初升教授说:“回去后,我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言传身教,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课堂教学。”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约44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13万至14万人,这些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科研工作的方向和效果。抓住骨干,就能辐射一片、带动一片。
“今后,我们还要不断改进思路,努力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进一步提高研修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