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新课改”风雷激荡,深刻影响到亿万学子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改”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称。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1年,国家启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4年,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新入学的高一学生进入新课程改革,2007年,这批学生首次参加新课改以后的高考。截至2012年,已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考生陆续参加新课改以后的高考。
很多人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其实这不准确。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方面和课程管理等6个方面。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高中新课改最显著的变化是学生自主选课。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有很大的“课程选择权”。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已经感受到一些变化:各地用的课本是不完全一样的;老师上课不是“紧扣教科书”了;学生的“问题”多起来了。
伴随新课改的深入推进,高考命题方式将迎来“脱胎换骨”的改变。与之相适应,以自主招生为突破口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必将进一步加大力度。人们有理由相信,“新课改”将成为孕育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的深厚土壤。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