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迎接党的十八大 特刊·回声

油菜花的诗意

2012-10-18 来源:《人民日报》收藏

  阳春三月,弯弯曲曲的浏阳河两岸,田野盛开着金黄色的油菜花。勤劳的蜜蜂在湿润的风里翔舞,忙着采摘春天的百花酿制醇蜜。

  我应家乡乡亲邀请,去参加油菜花节,看到乡野铺开的金色画卷,一栋栋新房掩映在绿树丛中,听着山村学校和果园飘出的书声、歌声,我的心也像灌了蜜,有说不出的甜美。

  这时,河岸的山坡上,绿树里透视出一座极富文化韵味的别致建筑。未等我开口,同行的镇干部便告诉我,这是新建的潭花小学。潭花小学,多么熟悉的校名!37年前,我从师范毕业分配到杨潭中学教书,潭花小学就在这所学校附近。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潭花小学不在山坡上,而在山脚下,学校的房屋是土砖盖瓦,连窗户都没有安玻璃,到了冬天,就用旧报纸糊上遮寒风。因为偏僻贫困,在那时,许多儿童都不能上学,一到油菜花开的季节,我们中学的操坪里经常会有一群群少年儿童在玩耍,有的还趴在窗户上朝教室里好奇地张望。

  看着这些失学的孩子,作为一名教师,我的心是沉重的。

  后来,我离开学校到县里工作,直到在长沙市任市长。尽管岁月流逝,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使城乡面貌不断改观,然而处在偏僻山区的农村教师仍然艰苦,孩子们上学依然困难重重。

  这种真实的农村教育现状常常让我极度不安。

  如何改变农村的教育状况,让城乡孩子们都能沐浴祖国义务教育的温暖阳光,曾经有多少群众在盼望呼唤!

  2004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上,我和湖南代表团的十几位代表联名向大会提交了《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实行义务教育免费》的议案,同年8月,我又接到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通知,参加了关于义务教育的座谈会。与此同时,许多关心教育的人士也在呼吁,共同推动义务教育免费。

  随着时间推移,在社会各界努力下,喜讯终于传遍了祖国的四面八方,让全国人民拍手欢呼。2005年12月24日,国家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首次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明确流动儿童享受同城待遇,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就读与所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享受同等政策。这是从北京吹来的春风,这是党的政策播洒的阳光雨露,从此中国的义务教育开辟了崭新的天地,走上了金光灿灿的宽广大道。

  现在,到了江南油菜花开的季节,我们便会看到成群结队的农村儿童,背着书包,有的还穿着统一色彩样式的校服,兴高采烈地去上学。他们真的就像一群群小蜜蜂在金色的田野上,沾花采蜜。人们再也不会看到,已经到了上学年龄的儿童散漫地在村头坡上田头玩泥巴、捉泥鳅。农民兄弟多少年日日夜夜的盼望,朝朝暮暮的等待终于如愿以偿!

  我知道,这个重大决策的作出,是党和政府倾听人民代表心声,反映人民共同愿望的果断抉择,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尊重民意,为人民和祖国未来着想作出的。这不是一个简单决策,这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决策。10年时间,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普及时代,每一个老百姓都深切感受到了公平之光的普照。据有关部门对全国社会事业调查统计,老百姓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连年排在第一位。这个第一位来之不易,它是在人民群众渴望焦虑中盼到的第一位,它是在党中央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创造的第一位。这个第一位,让农村曾经出现的“漏房子、黑屋子,里面坐个泥孩子”的状况一去不复返;这个第一位,让我国所有孩子人生起点的第一课,就能得到公平正义雨露的滋养和人格尊严的光芒沐浴。

  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担当和自豪!

  这是新一代学子最大的幸福和荣耀!

  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异常激动。望着眼前这片放射着温暖阳光的金色油菜花,倾听着从山坡学校飞出的琅琅书声,我看到了祖国辽阔大地万紫千红的壮丽景象,感触着崭新时代前进的雄浑节拍。我迈开大步,沿着脚下宽敞的乡村公路朝潭花小学走去。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油菜花香,在春风里荡漾,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路边花丛中飞舞。此刻,我真切感受到了春天的温馨和烂漫。爬上山坡,一栋栋高大明亮的教室就耸立在眼前,穿着黄色镶着蓝色领子和袖边的学生们,正在操场上伴着音乐做操,那整齐的动作,朝气蓬勃的姿态,就像是田野盛开的油菜花在有节奏地起伏、摇曳。

  我们走进明亮宽敞的教室,看见一台台电脑摆在课桌上,孩子们正在认真操作。他们不时抬起头朝我们点头微笑,那微笑早已驱散了我心中残存了30多年的阴影和忧伤。老师还告诉我,对现在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政府还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学校自己又栽种了无污染的新鲜蔬菜,孩子们能够健康活泼地学习、生活、成长。

  这是一种怎样的历史转变啊!这是何等感人至深的画面。她是中国农村教育一串精彩镜头和珍贵光明的缩影,是古老神州大地永远绽放不谢的智慧和知识的锦绣花园。

  啊!浏阳河岸的油菜花,你是我的梦,是一首写在乡村土地上深邃而缤纷的诗

  谭仲池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