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实现怎么样的发展,应该怎样发展?”11月21日下午,上海柴油机股份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正在进行。来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研究生葛骏亚,为五六十名工人师傅带来了一场“阳光路上——科学发展观十年”的党的十八大学习辅导报告。
这是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一个场景。10年来,一批批青年讲师走进基层,把党的声音带到老百姓身边,至今已开展了700多场报告。博士生讲师团成了宣讲党的理论和思想的稳固阵地,也成为青年学生服务社会和提升自我的良好平台。
十八大精神来到社区军营校园
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成立于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之际,开办之初就致力于把先进的文化理论带到基层。2011年,他们送出了62场讲座,其中军营5场、社区31场、学校26场。结合社会重大事件和时政热点,讲师团每年都精心设计讲座菜单,曾开展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海世博会、建党90周年等专题宣讲,最近又推出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系列活动。
打开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十八大精神宣讲团讲座“菜单”,可以发现,活动分为理论与党建、经济与民生、政治与外交、文化与生态四大板块,共19个宣讲主题,主讲者是复旦13个院系的19名博士生和硕士生。早在十八大召开之前,他们就对相关领域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收集案例数据。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他们又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力求为听众献上深入浅出、富于启发意义的学习辅导报告。
十八大闭幕后不久,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就正式接受社会预约。葛骏亚的讲座是十八大精神宣讲团首日走出校园开展活动,他借助丰富的图片、数据资料,回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十八大为中国指明的前进方向,引起了职工们的浓厚兴趣。
“青年研究生开出的讲座贴近生活,都是大实话、大白话,简明易懂,不会让人对理论问题产生距离感。”柴油机厂的工人师傅们这样说。
复旦大学地处杨浦区,博士生讲师团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受到区内各街道的欢迎,每周都安排了两三次活动,日程早早就排到了2013年。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陈殷华表示,已把讲座菜单及情况介绍分送到上海全部17个区县的宣传部门,“我们希望加大宣讲力度,让复旦的十八大精神宣讲覆盖整个上海”。
每场报告都力求最好的宣讲效果
成立10年以来,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作机制,从招新到培训,从实施讲座到收集反馈,所有环节都一丝不苟。
讲师团每年都会组织招新,吸收新的讲师力量。新成员或者已有基本成形的讲座内容,或者对某一方面特别感兴趣,经过一番培训后便走上讲台。目前讲师团拥有150多名讲师,每年进行六七十场讲座。每个周四,讲师团召开午餐会集体备课,资深讲师向新讲师传授经验,个别讲师需进行试讲,力求收到最好的宣讲效果。
复旦大学研究生团工委书记李洁说:“博士生讲师团是一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团体,每名成员都会维护这个大家庭的声誉,自觉地投身其中,精益求精。”
讲座“菜单”向社会公布后,不同的社会群体纷纷“点菜”,邀请宣讲团前往作报告。复旦大学社科部2010级博士生沈冰清讲过多场“后世博时代的党员责任”,她每次都会根据受众特点调整讲座内容。
在社区里,有的老年听众起初对“党员责任”的讲座主题不感兴趣,觉得这是走过场,往往拿着报纸批评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沈冰清从老同志们建立新中国、建设大上海的贡献说起,逐渐化解了他们的抵触情绪,而当讲到老年党员如何发挥余热时,他们听得格外投入。走进大学校园,沈冰清就在讲座中融入青年职业发展方面的内容,契合他们的需要。
“虽然是同一个题目,内容的变化却有四五成之多。对我来说,这需要花更多精力去准备,但讲座的效果变好了,说服力更强了。听众和活动主办方很满意,我和讲师团也为此感到高兴。”沈冰清说。
责任和奉献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赢得了听众的好评。静安区“乐龄讲坛”负责人说:“讲师团来到社区,这是我们的幸运,许多老人都是冲着这个来的。”杨浦区五角场街道把邀请讲师团开展讲座,当作本单位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居民亲切地把讲师们称作“新时代的播火者”。
讲师团成员对主办单位不收分文,有时对方硬塞来一些钱,大家也会上交,当作讲师团的活动经费。他们带着理想的情怀走进基层,很少把“公益”、“服务”挂在嘴边,却将奉献和责任化作了自觉的行动。
潜旭明在2008年就加入了博士生讲师团,是讲师团评出的“明星讲师”,前后已主讲了十几场讲座。他感触最深的,是在这个平台上获得了学以致用的机会:“读博士要花很多时间做研究。我在这里把能源问题、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传播到社会上,语言表达能力获得了长足提高。在我读博士、做博士后这些年里,宣讲活动让我与社会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立民说:“高校有责任高举旗帜,弘扬主旋律,把党的声音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开去。博士生讲师团的成员在奉献社会的同时收获了成长,讲师团也成为文化育人的载体。今后我们将不断壮大讲师团的力量,让党的理论和先进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本报记者 董少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