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家校社区合力办好教育

——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改革发展纪实

2013-01-09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创办不过5年的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如今称得上是北京市石景山区的一所名校。家校合作办学,是这所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学校的公益活动经常在社区进行,学校每年的科技节和书市等活动也面向社区,有时学校和社区还联合举办活动。”谈到这几年家校合作的经历,该校副校长齐浛非常自豪。

  在由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代表组成的“和谐发展管理委员会”里,多位家长和社区人士成了学校管理的深度参与者。这样的事例在石景山区并不鲜见。“现代学校不能关门办学,而是要积极利用家长力量和社区资源,形成育人合力。”石景山区教委主任叶向红说。

  目前,石景山区已出现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三位一体”办学模式、京源学校“人才培养共同体”、外语实验小学“家长义工队”以及老山社区老教师“红蜡烛”助学等一批联动教育的成功模式,区域内初步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合力推进教育发展的体系,百姓对教育的满意度逐年上升。

  家庭学校社区三方携手

  鲍志军是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和谐发展管理委员会的副主任,他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段时间,放学时学校门口特别拥挤,不少家长向“和委会”反映这个问题,“和委会”选出家长代表和学校商讨后,很快拿出解决方案,即每天下午安排4名家长佩戴执勤袖标,协助老师维持秩序,学校放学疏导时间由最初的30分钟,缩短到不到15分钟。

  类似的案例在远洋分校有很多,而“和委会”发挥了关键作用。学校一直致力于融合学校、社区、家庭三方力量,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记者注意到,“和委会”的7名副主任中有4人是家长和社区代表;16名委员中,家长和社区代表有10人。在管理职责和权利上,“有权获知学校办学目标和工作计划,并提相应意见;有权对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有权对学校工作及教职工给予监督和评议”。远洋分校校长徐秀筠说,5年来远洋分校所有重大决策都经过“和委会”审议讨论,年级和班级的许多事务也都离不开家长和社区人士的支持。

  远洋分校“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得到了石景山区教委的重视,并在全区推进家庭、学校和社区三方联动教育模式,所有公办中小学和职业高中都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全区校级家长委员会现有委员约700名。作为学校教育的联动者,家庭和社区在建立管理制度、搭建交流平台、创新家长参与形式以及扩大学校社区影响力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成立了家长义工队,全校有60%的学生家长报名参加。家长义工队成立了活动策划部、健康教育部等8个部门,发挥家长的专业特长,服务校园和社区。学校校长刘世彬说:“家长们或主动邀请孩子们到校外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或发挥特长为学校篮球队执教、为老师辅导教学,或在学校活动中负责拍摄、担任评委。家长们为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作出了很多贡献!”

  “学校有条件、有责任积极主动地联系家庭和社区中各种教育力量,主动赋予家长、社区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使学校真正实现民主化管理,使学校教育更好地满足孩子成长需求。”叶向红坚信开门办学是现代学校发展的方向。

  主动开发社区教育资源

  石景山区京源学校曾经有一个学生是天文迷,并带动一批同学也迷上了天文。学校为他们专门修建了天文台,但老师和家长中都没有能辅导他们的人。学校不得已求助北京天文馆,得到了对方的大力支持。

  “仅有家校合作还不够,学校还应该把合作对象扩展到社区,努力开发、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京源学校副校长简道寅告诉记者,学校成立由多家单位参与的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并召开了协作体研讨会,探索联动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

  有了社区单位的支持,学校组织的活动越来越多,并深受学生欢迎。从2009年起,京源学校每年组织部分学生旁听区人大和区政协会议,让他们现场了解区“两会”的内容和形式。高二学生赵若滨说:“会议间隙,我们还和代表委员们交流,收获很大。这个活动让我们清楚地认识了国家的政治制度。”

  现在,京源学校与石景山区园林局、妇联、环保局等20多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只要学校主动走出去,资源特别容易找到!”学校负责科技教育的老师曾多次为学校找资源,几乎每次都是一拍即合。

  在开发社区教育资源过程中,不少学校也尝试以课程形式固化活动内容。比如,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推出的“博物馆课”,每学期组织一至六年级学生到市区各个博物馆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愿组成小组,共同制定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到博物馆实地调查,然后分析材料并撰写报告。每学期的博物馆课至少持续一周,学校在期末召开全校博物馆课总结大会。

  北京九中以法海寺、明清一条街为对象开发研究性学习系列活动课程,北师大励耘实验学校挖掘八大处公园教育资源编订涵盖多学科内容的校本教材,炮厂小学开设了探访慈善寺综合课程。这些都是活动课程化的成功经验。

  为了建立社会教育资源网络,石景山区借助北京市“社会大课堂”活动,加速区域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建设。目前,已经落实19家单位为市级社会实践活动基地,60多家单位成为区级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全区52所学校与这些资源单位结对,逐步形成社会大课堂应用系列课程。

  2012年4月,石景山区教委举办社会大课堂的课程开发与实践论坛,总结全区社会大课堂工作取得的经验并进行下一步发展规划。今后,石景山区将依托大社区理念,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发掘教育资源,同时推进课程化应用。

  学校力所能及为社区服务

  在充分发挥家长和社区作用的同时,石景山区教委强调,学校也是社区的一员,应该力所能及地为居民生活和社区发展提供一些公共服务。

  目前,石景山区各学校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发挥社区服务功能:一是向社区开放图书馆、运动场等校内资源,二是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社区教育、宣传、敬老等公益活动。

  以京源学校为例,学校图书馆建立了家长阅读区和亲子活动区;体育馆每周定期向社区开放,社区居民提前预约即可免费使用场馆;每年寒暑假,学校还面向社区孩子举办冬、夏令营。

  在社区服务方面,很多班级都有自己的对口社区,每个月至少组织一次社区服务活动,每个学生寒暑假都要到社区服务5天。“我参加过社区人口普查,张贴宣传画,到养老院陪老人聊天,做过社区小老师、小记者等。”高二学生张璋说起这两年从事过的社区服务活动,颇为得意。

  为了在区域层面发挥教育服务职能,石景山区还组建了社区教育委员会,先后向全区9个街道派驻30多名社区教育指导教师,并发挥教育的专业优势,以街道、社区为单位开办家庭教育课堂。2009年5月,区教委还成立了石景山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街道的文化和教育资源有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学校和教师,学校则相当于社区的文化教育中心。”石景山区教委职成科科长倪晓辉说。

  在石景山区老山社区,一批退休教师和干部创建了“烛光工程”,主要针对单亲家庭、残疾人、困难户、三代人同住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展开帮扶。

  参加活动的老教师定期召开工作研讨会,总结出跟踪教育“讲、谈、访、教、联、立”的六字工作法。他们每年有工作计划,每月有工作安排,寒暑假有具体日程,每次活动前都集体研究教学方案,商讨教学方法。他们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被称为“红蜡烛”。几年来,“烛光工程”先后使60余名中小学生在思想道德、学习成绩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

  为了深化学校和社区联系,激发学校融入社区的积极性,石景山区坚持将社区评价作为人民满意学校评选的重要指标。区教委连续6年聘请专业人士进行人民满意学校调查和评选,向学生、家长以及社区居民发放数万份问卷,派出观察员监督整个过程。

  从封闭管理走向开放办学,从单一主导走向多方参与,石景山区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的办学实践,在拓展学校的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的同时,也确立了学校在社区的地位和影响力。(本报记者 张以瑾)

  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叶向红:教育要有开阔开明开放的气度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步入了全新发展的时代。“关起校门办学”已经成为过去,现代学校必须“打开校门办教育”,在各种思想、信息、资源的交汇碰撞中获取最前沿、最重要、最有生命力的内容,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

  “打开校门办教育”要求学校具有“开阔、开明、开放”的精神特征。“开阔”是指现代学校应具有开阔的视野。当前,国内外教育改革日益深化,在教育理念、课程改革、质量评估等各方面有着大量值得借鉴的经验。学校要打开校门,学习、借鉴、吸纳最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成果,为自身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开明”是指现代学校要有宽广的胸怀。面对新需求、新思想、新主张带来的冲击甚至冲突,要主动了解,细心甄别,悦纳多方观点,博采众家之长,在冲击中寻求发展新机遇,在冲突中探求改革新突破,这是现代学校应有的胸怀。

  “开放”则是指现代学校要成为开放的学习平台。在传统学校里,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书本是知识的源泉,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而今天,学习在更加广阔的时空里进行,教师已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各种学习资源汇聚在校园内外。家长、社区渴望参与学校管理,他们成为学校发展的同盟者。现代学校应打破固有壁垒,挖掘潜在资源,聚合各方力量,为孩子搭建丰富的资源平台。

  处在转型发展中的石景山区,积极探索家庭、学校、社区三方联动发展,努力通过“打开校门办教育”构建现代学校制度。

(责任编辑:于晓媚)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