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下旬,重庆市主城区的温度还在10摄氏度左右徘徊,但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石林镇已经飘起了雪花。石林镇海拔1300米,距重庆主城区100多公里,再翻一道山梁就是贵州的地界了。
茶园同创希望小学就在镇子的干道旁边。学校不大,走进学校,虽然正下着雪,却是满眼翠绿——那是几乎铺满学校全部空地的人工草坪。20多个孩子正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体育课前的热身。
茶园同创希望小学是万盛最偏远的学校,学校曾经破败不堪,但如今已经拥有齐全的教学、生活设施,成为100多名学生、10名教师的快乐家园。这样的变化,得益于万盛经开区近年来坚持科学统筹城乡教育,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化、特色化发展。
统筹管理 促城乡教育一体化
51岁的令狐荣松,如今是茶园小学的负责人。19岁就来到石林镇教书的他,对往年的情形记忆犹新。
那时他在石林镇和平小学教书,学校条件差,规模小。“很多年里,矮小的砖木房就是我们的‘教学楼’,窄小的泥土操场便是师生的活动场地。全校来来回回就那么几十个学生、几名老师。”令狐荣松说。学校里没有书和学习用具,他跑到镇上的书店买,再自己挑回来。石林镇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师生们出行困难。2003年,令狐荣松用自己积攒下来的4500元钱买了一辆摩托车作为公用车,学校总算是有了“校车”。
和平小学的困境,正是万盛教育当年的真实写照。万盛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带,全区几乎都是山地。后来,万盛又被国家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全区都面临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种种条件的制约,限制了万盛教育的发展。
学校布局点多面宽、师资薄弱、办学效益不高,是当时万盛教育面临的难题。仅在石林镇的山沟里,就分布着3所小学,全都是“麻雀”学校,与和平小学同属“难兄难弟”。这些学校往往是“半日制”村小,很多校舍还是土木结构,70、80年代的危房占了85%,更谈不上什么教学设备。这样的学校,学生不愿来,教师留不住。一次,政府搞农村教师往城区调动的考试,结果报名的人数太多,有关部门不得不搞来几辆大巴车把教师们拉到考场。
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之后,万盛走上了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向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发展之路。以此为契机,万盛上下统一思想,明确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列入党政一把手工程,像抓经济一样抓教育。为此,万盛编制了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了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方针。“作为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地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万盛教育转型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马应华说,“为此,我们统筹教育管理,统筹发展规划,建立教育发展保障机制,确保城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集约办学 学校建设标准化
结合区情,万盛开始了集约化办学之路。顺应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流动趋势,万盛按照“减少数量、增大容量、提高质量”的思路,大力调整学校布局,注重布局规模,将学校网点布局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
那些日子,令狐荣松忙得不可开交。2007年,石林镇开始试办农村小学寄宿制,令狐荣松被委以重任,负责新学校的筹备工作。他不顾山高路远,和同事们翻山越岭,到各个学校做思想工作。最终,在和平、柏树、青龙3所学校的基础上,合并组成了新的寄宿制学校——茶园同创希望小学。
几年里,万盛全区中小学校的数量由100多所调整为42所。在布局调整的过程中,万盛注意处理好规模和质量的关系。据统计,近10年来,万盛平均每年投入3500万元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完成了95%的学校校舍改扩建。
在山村,万盛把寄宿制学校建设与中小学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新建校舍3万平方米,建成寄宿制学校18所,使小学寄宿制学校比例达到70%,解决了2513名农村留守儿童的住宿问题;在城镇,万盛结合生源情况、棚户区改造等要求,推进城镇学校扩容扩建,新建校舍2.7万平方米。在校舍改扩建的过程中,万盛注重生活设施配套、仪器设备配套、运动场地配套、安全设施配套的标准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实现标准化的学校比例已达76.5%。
这一连串的大动作,让茶园小学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茶园小学虽然仍属“麻雀学校”,但已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校拥有计算机室、图书室、多种体育设施,教职工宿舍和学生宿舍干净整洁,翠绿的人工草坪更是校园一景。令狐荣松的摩托车也从学校“退役”,一辆小轿车成了学校的公车。
这样的变化让令狐荣松倍感欣慰。51岁的他和学校里的年轻人一样干劲十足,白天教书,晚上就给60多名住校的孩子又当爹又当妈,煮饭洗衣,嘘寒问暖。2008年,令狐荣松被评为重庆市师德标兵。“我赶上了好时候。”他感慨地说。
各方保障 实现城乡师资均衡
学校硬件升级了,师资又该怎么解决呢?那些边远高寒山区学校,交通不便,生活条件与城里也有差距,很难让教师安心教书。没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学校盖得再好,也难实现教育均衡。为此,万盛统筹师资调配,决心建立有效的城乡教师流动制度。
制度的建立,需要客观条件的保障。针对山区交通不便的现实,万盛决定从修路入手。通过实施“校校通公路”工程,万盛或者将重组重建的学校修建在交通方便的地方,或者将公路修到学校的大门口。如今,从万盛城区到最偏远的茶园小学,乘车也不到1个小时。便利的交通为师资往山村流动提供了条件,解决了城区教师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安心地在山村从教了。
万盛又根据地理位置、办学条件等将学校分成四类:第一类中心城区学校、第二类城区周边学校、第三类边远镇中小学、第四类村校,然后依此建立教师轮岗聘任制。新招聘的教师必须首先在第四类或者第三类学校工作6年以上才能到第二类或者第一类学校应聘;在二、三、四类学校均工作5年及以上的,或者在三、四类学校连续聘用工作12年以上,方可在一、二类学校长期聘用。
此外,万盛还对教师队伍展开了“区管校用”的“无校籍”统筹管理模式的探索。“具体地说,就是由政府负责教师的工作事务,逐步消除学校与教师个人之间固定的人事隶属关系。促进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由‘固定人’向‘流动人’转变,推动教师在学校间有序流动。”经开区教育局副局长李昌建说。
在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山村小学不仅实现了满岗满员,师资力量得到加强,就连缺乏音体美专业教师这样的老大难问题也都迎刃而解。23岁的包曼2010年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体育专业毕业,当年就来到了茶园小学,把学校的体育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如今每到课间,孩子们就大跳时髦的“骑马舞”,乐不可支。
随着设备、师资的逐渐齐全,学校夯实了内涵发展的基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不再是一句空话。在南桐小学,师生们个个会剪纸,学校的装饰、路灯造型都是师生们的作品。地处城乡接合部的经开区和平小学已经拥有科技、书画、体育方面的几十个学生兴趣小组,并全部由专业教师指导,每周二、周五下午的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学校里就书墨飘香,吹拉弹唱声处处可闻。
“目前,万盛已拥有区级特色学校20所,特色学校建设已经初步形成星罗棋布、相互辉映的局面。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正稳步实现。”李昌建说。(本报记者 李功毅 黎拥宪 高毅哲)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徐世国:立足社会民生发展优质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之首,这充分说明教育是社会最大的民生。地方党委、政府必须立足于社会民生,深入贯彻好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大力发展优质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结合万盛经开区特点,我们将从五方面实现这一目标。
一是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把教育列为一把手工程,像抓经济一样抓教育,优先保证教育投入,优先解决教育发展问题,努力为孩子们创造能上学、上好学、能成才的良好条件,逐步建成具有万盛经开区特色的基础教育。
二是深化教育改革。按照经开区管理体制特点改革教育行政管理、学校教育管理,逐步建立起便捷灵活、高效运转的教育管理机制。同时,推进城乡教育综合改革,以发展一体化、均衡化、特色化为目标,努力打造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
三是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探索建立教师“区管校用”模式,改教师“校籍化”为“区籍化”,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建立完善教师工作激励机制,完善教师全员聘任制、聘期目标责任制等,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四是努力构建和谐教育。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办好教育,时时倾听群众意见建议,多解教育民生之忧。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不断缩小城乡办学条件差距。
五是实施“一校一品”工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培养艺体优秀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一校一品”特色校建设,逐步建成一批特色品牌学校,创建素质教育特色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