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一开始跟我说不用花一分钱,不用找任何关系,只要单位开个在职证明就可以入读杨和镇中心小学,我当时还不相信。”说起为孩子办入学手续,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杨和镇一家工厂的工人沈庆林至今还难掩心中的喜悦,“没想到,拿着在职证明,在学校真的畅通无阻,我的孩子在老家读完五年级转到这里后,被直接安排到杨和镇中心小学六年级(2)班就读,全家人都高兴坏了。”
在高明区,像沈庆林这样的外来进城务工人员有近14万人,占全区人口的1/3。“只要他们申请,他们的子女我们100%安排学校,且100%安排进公办学校就读,与户籍学生享受同等教育权利。”高明区政务委员、区教育局局长李杰铿说。
新建学校都有“午休宿舍”
近年来,高明区主动承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使教育条件大为改善。该区现有35所中小学,在校生4.82万人,非高明户籍学生有1.54万人,义务教育非户籍学生9707人,占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36.76%。为了满足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需求,高明区这些年没少花心思。
“高明这边的工作环境、待遇方面都不错,但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我一直所担心的。”沈庆林告诉记者,2011年他和妻子从老家韶关来到高明打工,由于放心不下孩子,2012年7月他们将孩子接到了高明。
沈庆林的孩子目前所就读的杨和镇中心小学是高明区近年新建的学校,占地124亩。记者在该校看到,在被各种绿植装扮得格外靓丽的校园中,并排矗立着5座崭新的教学楼,教室里,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一应俱全,穿过一条幽静的文化长廊,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栋配套学生午休宿舍,一楼为餐厅,二到六楼为宿舍,每个宿舍都配有洗漱间和卫生间。
“这栋午休楼可容纳2500人同时午休。”校长刘廷彬对记者说,在这所学校就读的学生中非户籍学生占65%。
高明区教育局常务副局长梁惠琼告诉记者,高明区近年新建和改扩建的学校都跟杨和镇中心小学一样好。“我们都是按照超前标准规划建设的,全区新建的学校都有这样的午休宿舍楼,孩子们不分户籍,每天只需交7.7元钱,就可以在这里吃早餐、午餐,午休。”
近年来,高明区结合实际调整学校布局,撤并小学78所、初中5所,新(迁)建了13所新学校,其余中小学校也都进行了扩建改造,而在这些背后,是该区连续不断 的大手笔投入。
“我们每年的教育投入占全区财政支出的39%左右,这一数字从2005年开始持续至今,有些年份甚至超过40%。”李杰铿告诉记者,尽管高明区是佛山5个区中经济相对薄弱的一个区,但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到,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的辛勤付出。因此,高明区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学位,根据人口流动情况和区域常住人口分布态势,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仅2011年就投入教育资金8.77亿元。
据李杰铿介绍,目前,高明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0%为规范化学校,7所初中均为优质学校(市一级以上),21所小学当中有18所优质学校,小学优质学位达93.77%。而只要外来务工人员申请,他们的子女就都能就近入读这些优质学校。
营造氛围帮助学生融入本地
高明区德信实验学校五年级(1)班学生黎嘉怡的老家在广西,她已在这所学校读了3年,本地户籍的同班同学唐荟苓很羡慕她。
“我们学校2012年7月举办了免费夏令营,老师说只有非本地户籍的学生才可以报名,他们真幸福,要是我们也能有这样的机会就好了。”唐荟苓告诉记者。
原来,德信实验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两次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免费夏令营。夏令营不仅可免费领取服装,而且有免费的三餐,还可以去外地参观学习。“每次活动学生报名都非常积极,而不能报名的本地学生则只有羡慕的份儿。”德信实验学校副校长张莉英告诉记者,该校有1500名学生,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960名,学校不仅在教育教学上对这些孩子一视同仁,还尽量安排他们多参加课余活动,让他们尽快融入学校、融入本地学生中间。
为此,高明区在教学上推行融入教育,各校教师在授课时全部使用普通话教学,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克服语言障碍;同时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各学校的校领导和教师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通过谈心、家访、班校会、讲座等方式方法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
在评先方面,高明区不分本地和外地户籍,只要符合条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同样可评为优秀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同时,高明区还关注贫困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生活状况,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资助。高明区团委每年组织志愿者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专项行动,对困难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给予每人600元的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免试就近入读公办校
通过加大投入新建、扩建学校,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施融入教育,高明区内的大多数学校不但改善了办学条件,满足了本地户籍学生入读需要,而且还很好地解决了非户籍学生就读公办学校问题,进一步提升了教育的均衡发展水平和公平程度。
而经过结构调整,高明区内的学校在硬件上已经比很多一线城市的中小学还要好。然而,由于撤并了不少学校,一些民办教育投资者开始“瞄”上了高明区的闲置校舍。
“经常有社会人士来到我们教育局,提出要租用撤并学校举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但我们认为,既然撤并了‘麻雀学校’,就不能在原址再办那样的学校。我们欢迎民间资金投入教育,但希望走高端路线。”梁惠琼告诉记者。
梁惠琼分析道:“利用民间资金开办义务教育学校虽然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但租用旧校舍办学,条件简陋,师资流动性大,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不仅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且会造成教育不均衡,影响教育公平,因此我们不同意在我区租借撤并学校开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
据介绍,高明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行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父母在哪个镇(街)工作,其子女就安排在哪个镇(街)的中小学就读,并根据镇(街)内各校学位情况统一安排在居住地附近学校上学。
由于高明区各学校办学条件好,且没有入学门槛,近年来,来高明区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大幅增加,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2011年,全区小学非户籍学生比上一年增加1400多人,2012年增加1066人,相当于增加一所学校学生的人数。
据介绍,目前在佛山市5个区当中,高明区率先成为能够做到100%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区,多年来,该区未接到有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和收费问题的投诉。有教无类、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在高明区得到较好体现,深受外来务工人员的好评。(本报记者 王强)
佛山市高明区区长黄棋泰:“同城待遇”体现教育公平
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众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努力和付出。他们的子女能否在当地接受无差别的教育,既考量一个地区教育公平实现的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地方党委、政府是否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重要标尺。
高明区委、区政府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有平等教育机会的重要性,并努力创造条件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受教育问题上享有与高明户籍人口相同的市民待遇。首先是强化教育公平理念。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时,确保人人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确保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确保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其次是制度保障。我们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纳入到全区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范围,作为全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加以推进。
再其次是有实实在在的举措。大手笔投入,通过增加优质学位、设立入学快速通道、公办学校全接纳、免费义务教育一视同仁、家庭经济困难特别资助等一系列举措,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率、入读公办学校率两个百分之百。
有教无类是古训,也是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今天,当我们孜孜以求地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这一理想正在化为现实。于百姓,这是福音;于地方党委、政府,这是光荣的责任与义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