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场的一侧,一排乒乓球台边围着打球或观战的学生;教室里,学生或在上书法课、或在上编织课……这是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一所城乡接合部小学——铁三官庙小学每周五下午开设“多彩课程超市”的情景。
在淮河东路小学,正在进行以“科技、绿色、童趣、书香、开放、数字”为主要特征的多彩校园文化建设,五大类41门特色课程让学生在体验中玩出了多彩的快乐童年。
走访郑州市二七区的各级各类学校,与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和教师们交流,你会发现,多彩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全区教育发展的核心关键词,并且在每一位教育人的心中扎了根。
从多种多样到多姿多彩——
重新定位区域教育发展新内涵
大学路小学有近2000名学生,其中1500多名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3/4的家庭是低收入家庭。如何让这群特殊的孩子同享优质教育资源?该校围绕以“同一个校园、同一片蓝天,同怀仁爱之心、同样的快乐成长”为核心的“仁爱教育”理念,建起了留守流动儿童之家——“阳光童乐苑”,修建了小浴池,让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并开发了腰鼓、足球、管乐、无线电等校本课程。“适合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特点,让他们做最好的自己。”张校长说。
“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受教育者做最好的自己”,这正是二七区正在实践的多彩教育的核心理念。
在普及教育已经实现,人民群众的需求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转变的现实状况下,在二七区委、区政府提出建设“美丽二七、幸福二七”的要求下,如何提升教育品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适合本区人才发展的需要?怎样才能走出一条多元化、优质化、特色化、生态化的教育发展之路呢?这是二七区教育管理者面临的新命题。
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2009年,二七区提出了区域教育发展的三大主题,即“高质量、名品牌、优服务”,实施了实现教育优质发展的“六名工程”,即“创引名学校、塑造名校长、培养名教师、打造名学科、培养名学生、建设教育强区名区”。区政府每年下拨500万元专项经费进行支持。创引名学校工程按照项目学校、特色学校、品牌学校三个梯次制定不同攻坚目标,通过学校发展诊断提升活动、示范特色学校评选等途径形成名校群。名校长塑造工程确定33名校长作为培养对象,同时启动了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并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通过学校名师工作室、共同体名师工作站和区名师培养中心三级平台,促进教师领军人物的成长。名学科构建工程以全区名学科建设共同体为平台,以多彩课堂文化建设为主阵地,以小课题研究为抓手,努力使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标准、学科思想和有效的学科教学方法,扶持了30个学科建设优秀教研组。教育强区名区打造工程计划用5至10年时间,建起基础教育全面普及、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内涵丰厚、名师名校云集、终身教育体系功能基本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
经过几年的实践,二七区教育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发展态势,“多元共生、和而不同、优质特色、高位均衡”的教育发展新特征日益清晰,他们将其称为“多彩教育”。
对于多彩教育的具体内涵,二七区教育局局长刘子科这样诠释:“发挥教育的最优功能,应在个人层面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受教育者做最好的自己;在学校层面,坚持特色化办学,通过课程多样化、课堂个性化、评价多元化,使受教育者实现按需选学;在区域层面,通过构建多彩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使受教育者获得与其全面成长及个性发展需要相匹配的教育,并以此实现区域教育的多元化、优质化、特色化和生态化发展。”
从“一人双岗”到“共同发展”——
创新多彩教育发展途径
李峰是解放路小学的语文教师,同时也是该区陇西小学名师工作室的一员。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由选择名师工作室,是该区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的教师成长三级攀升机制的特点之一。由区名师培养中心、共同体名师工作站和学校名师工作室组成的三级服务平台,每个工作室都由主持人、核心成员、发展对象三级梯队组成。通过合格工作室、优秀工作室、示范工作室的评价机制,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作用,从而激励教师共同成长,唤醒了教师成长的内在意识。
马寨中心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校长时云峰说起这几年的抱团发展,颇有感触。2009年8月,为探索城乡共同发展之路,二七区实施了“一人双岗”用人新机制。城区优质学校——淮河东路小学的教学业务副校长邢露兼任了马寨中心学校下属的培育小学的副校长。那个时候,邢露每周有四天半的时间要在农村学校工作。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校领导之间的交流,组织两个学校的教师互相听课,还经常把淮河东路小学的优秀教师带到培育小学上研讨课。到2011年,中心校内的学校都有了“一人双岗”副校长。2012年,城乡学校的合作又升级了,现在马寨中心学校所属的学校都已成为淮河东路小学教育发展共同体的成员。
像这样由优质学校牵头成立的共同体,全区共有9个。共同体建立了管理联动、教学一体、师资共享、学生互动的机制,而且在共同体内推进教师交流和学校领导干部“一人双岗”,通过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校本教研、教育科研、质量分析、质量考核的六个统一,实现了优秀教学设施、优秀师资资源、优秀教科研成果共享,促进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从“上好学”到“按需选学”——
人民满意成为多彩教育新追求
2012年秋季,在以陇西小学为主体的陇西小学教育发展共同体内,解放路小学、铭功路小学和陇西小学南校区3所学校开始了各拿出几个名额“按需选学”的尝试。这样,在一个教育发展共同体内,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对就近选学校、选课程。
这几个学校都不算是“热点”学校,却能凭特色吸引学生。一校一品、以特色求发展是该区大力推进的工作之一。他们把“按需选学”看作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次深度试水。刘子科认为,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需选学”正是其重要体现。
近年来,二七区财政先后投入6亿多元,新建、改扩建了一批学校,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全区中小学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校校通”和“班班通”。目前,区委、区政府已经决定,到2015年前,将累计投入15亿元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入6000万元实施教学设备更新工程及教育教学信息化升级改造工程,为多彩教育的实施与推进提供保障。而在学校内部,则正在整体推进“三课”,即课程、课堂、课题建设,以此推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和特色的形成。
“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形成了自己的区域教育理想,产生了追逐教育梦想的冲动。给理想一点时间,我们一定能构建起一个健康而持续发展的区域教育生态。”刘子科说。(本报记者 翟博 赵小雅 陈强)
郑州市二七区区委书记蔡红:坚持教育优先 坚持优质发展
教育关系国家兴旺、民族振兴,教育的发展在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二七区作为郑州市的中心城区,始终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坚持以建设“教育名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不断加强教育投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推进教育资源和成果,更多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发展。
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教育发展上,始终做到“六个优先”: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尤其是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优先规划和建设基础教育设施,切实解决好辖区群众关心的“入学难”和“大班额”等问题。
二是坚持教育优质发展。深入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大力推进教育“六名工程”,着力在教育设施完善和师资力量提升上做文章。积极探索推进以“多元共生、和而不同、优质特色、高位均衡”为特征的“多彩教育”,开展“尊重生命、以生为本、基于生活、生态发展”的多彩课堂,促进教育资源从“量”的倍增到实现“质”的飞跃,努力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受教育者做最好的自己。
三是坚持教育均衡发展。以创建河南省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为契机,更加注重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建立完善城乡之间、新老乡镇之间学校结对共建机制,探索并实施校长、教师“一人双岗”模式,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力度。特别是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在项目布局、合村并城等工作的规划阶段优先考虑教育均衡问题,通过教育机制改革和硬件设施完善,推进全区教育均衡、优质特色发展。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