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平等参与共享

——走近中国科技馆“世界儿童融合艺术展”

2013-03-19 来源:《人民政协报》收藏

  3月2日,早春的北京还有些丝丝清冷,位于这座城市东北部的中国科技馆内却温暖异常。随着10名来自广州患有唐氏综合征、脑瘫病症的孩子,与10名来自北京精诚实验小学的健全孩子相携完成的舞蹈,一场名为“当我遇见你——世界儿童融合艺术展”拉开帷幕。

  一 当我遇见你

  “有几个孩子的画可以被印制这么大宽幅挂起来?”因为还要赶着参加一场有关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主题的座谈会,万选蓉很是不舍地走出展区。“看了这场展览我很激动也很震撼。我们中国现在的特殊教育一点儿也不输于国外。这个展览是中国融合教育的骄傲。希望大使馆的文化参赞都能来看一看。你看孩子们的每一幅画多么有生命力啊!”

  和万选蓉怀有同样感受的还有画家陈醉。“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展览。我能从这些孩子的画中读出他们对我们这个星球、对生活的热爱。现在我们这个社会非常需要爱,人人都需要爱。刚才我在一个展区和一个特殊孩子画画,他很高兴,我也很开心。一个陌生人和一个孩子玩那么一会儿,也许对他的一生有很大的刺激,甚至可以激活他身体中的某一个基因,所以我们每个人应该多做这样的事情。”

  这是一场以特殊孩子与普通孩子共同创作的艺术品为传播载体,辅以视频介绍和互动游戏,营造出特殊孩子与普通孩子互动交融的展览。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一层东展区23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里,主办方将展示区分割为八个部分,分别以儿童交往的常用话语命名,试图用孩子的思维与视野建构一个“理解与融合”的环境。

  “‘遇见’是一个契机,也是一个路线,更是每一个孩子人生中走出自我,关怀他人与社会的开始。本次展览的基本展示思路就是沿着两个孩子遇见的历程,展开故事叙述。力求从交朋友的角度带入儿童的参观轨迹,在每一个关键点上感动受众,激发同理心。”广州市少年宫常务副主任关小蕾在阐释布展的初衷时说。倡导艺术对儿童的心灵建构,对弱势的宽容,强调所有儿童的融合,唤起全社会对特殊儿童全体的共同关怀,也是主办方举办这一以“当我遇见你”为题展览的终极目的。

  身为一名美术老师,关小蕾15年前最初接到特殊孩子家长的需求,希望能跟着她学画画。看着孩子父母带来的孩子画的画,关小蕾的心被触动,“如果家长不说,我从画上根本看不出来这是由正常孩子还是特殊孩子画的。一样的有灵性。”从最初的几个孩子到20多个孩子,到今天的1400多个学位,一路走过,关小蕾感到社会上这种资源很稀缺,她希望通过举办这一展览,能够给社会更多的呼吁,使大家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给孩子更好的服务,给他们规划更好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到无力的境界,其实我们每个人之间相爱的关系就构成了我们社会文明的基础。在帮助这些特殊儿童的同时也在帮助我们自己。”

  二 认识一下,你怎么了?

  作为展览的策展方,广州市少年宫为了本次展览,汇总了来自近40个国家百名特殊儿童最富有创意与爱心的作品。

  走进主展区一个名为“认识一下”的互动区,许多参观者在此驻足。在高高低低、不规则错落的画作展示台上,那些个儿童眼神中透露出的忽而焦虑、忽而狡黠、忽而纯净的眼神,让驻足该展区的参观者不由沉思:一样的童年,为何这般不同?

  带着这一疑问,参观者走近这些肖像原作,掀开后面的作者自我介绍,可看到自画像作者的联系信息,参观者起初透过肖像的疑问也由此解开。这100幅肖像画出自自闭症儿童、少年管教所犯罪少年、普通儿童之手。如果参观者想和肖像画中的孩子交朋友,可以打开设在现场的18个资料盒进行互动。资料盒里面设小纸片,“特殊孩子的A到Z”让大家了解特殊孩子的一些日常表现。

  作为本次展览的重点部分,在“你怎么了”展区,因为灯光渐行渐暗,参观者需要靠触摸展示墙上的盲文拓印,渐次进入“盲童的声音”、“自闭的世界”和“白血的病房”三个半封闭的展区空间。其中,“白血的病房”展区,让每一个走过这里的参观者都为之动容和感伤。该展区复原了一间真实的儿童医院病房。病房周遭悬挂的30幅患儿画作和患儿在医院生活和治疗的场景,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理震颤。截至展览开幕时,其中6幅画的作者已去世。

  三 我们一起玩,我有些好主意

  展区的后半区,主要涉及了三个有关引导大众以什么样的心态、从什么角度、如何去关爱特殊儿童的展示互动区。残疾人的交通设计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特殊儿童的医院是什么样子的?如何和特殊儿童一起互动玩耍?展区通过设计一些观众可以与特殊儿童共舞的肢体互动游戏、大面积的地面真人游戏组成给出了答案。在“我有一些好主意”展区,许多健全孩子步行至此都留在这里,和特殊儿童一起画画、弹乐器、做游戏。在“肢体融合工作坊”,特殊儿童和健全孩子摸爬滚舞在一起……

  “无论属于哪一类的障碍,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都想得到成功和赞赏。但他们不是弱者,不过行动方式跟我们有一点不同。只是这个社会是为大部分所谓“正常人”设计的,这样对他们少数群体是不公平的,我们应该积极进行调整,让他们也能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学习、获得快乐。”

  “特殊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他们只要感受到有人对他好,就会用拉手、拥抱、亲吻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激。他们很可爱,我喜欢和他们在一起。”

  “我觉得这些有些特殊的朋友,有我们没有的‘超能力’,看了今天的展览,觉得他们很棒。刚才我们一起玩得很开心。”

  走出展馆,在展方准备的可涂写彩蛋上,一些孩子家长和他们的孩子在祝福彩蛋上给这场展览的主角——特殊孩子们留下了这样一些话。

  “八个篇章动静结合,让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通过眼睛、心灵和肢体零距离接触,消除彼此的成见和隔阂,找到彼此相处过程中的双赢因素,最终让他们成为好朋友。”广州市少年宫常务副主任关小蕾最初对展览内容的创意初衷得到了观众的意会。

  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柳斌看过展览留下了这样一段感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学校教育要为融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支持条件,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融合,不仅是教育系统的事情,还应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不同于传统将特殊儿童定位为“被关怀”、“被帮助”和“被公益”对象的呼吁型公益展览,广州市少年宫联合有关单位举办的这一展览强调的正是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各有各的精彩,他们彼此需要”。也许看过这个展览,在一个普通孩子和普通成年人心中就架起了一道桥梁。他们之间不再惧怕,他们将彼此能接近,甚至交上好朋友。当一个家庭看完展览回到自己居住的小区,也许有家长会和孩子商量,在自己的身边有没有被忽略的特殊孩子,我们能不能去和他交朋友呢?这就是本次展览的最大意义。(修菁 周嘉敏)

(责任编辑:于晓媚)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