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心中有学生 倾听花开的声音

——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浙江乐清育英学校小学分校校长俞国平

2013-09-05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从教23年,无论置身于农村学校还是坚守在民办教育阵地,我想说,只要愿意带着念想出发,把每一步踩实,用专业自尊、自省、自觉磨砺自己,知而获智,智达高远。目中有人,心中有生,我们会倾听到花开的声音,会欣赏到毛虫蜕变成蝶后美丽的飞翔……心若在,梦就在!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人的精神会由骆驼变成狮子,再由狮子变成婴儿。

  从教23年,俞国平从初出茅庐的山村教师,变身为民办学校小学校长、特级教师。细数来路,俞国平说,在经历了从“骆驼”到“狮子”的精神变化之后,他把自己的育人理念复归于“婴儿”,即把一切放下,真正站在儿童的视角,回归教书育人的本真。

  “我愿是一只骆驼,背负教书育人的使命”

  俞国平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清秀、儒雅,有点像李玉刚。

  俞国平出生在温州乐清大荆山区,直到2004年那里才通公路,村子里最受人尊敬的就是教书先生。“哥哥就是一名老师,乡亲们见面都会向他问好。”俞国平说,当地尊师重教的风俗,是他内心深藏的一粒种子。

  1990年,俞国平师范毕业回乡到智仁中心小学教语文。教室是一座破旧的祠堂,风一起,操场上尘土飞扬。学生的知识底子薄,他当时接到的第一个班的平均分只有37.2分。

  “那时,我就像一只骆驼,行走在炽热的沙漠里,身上背负着不可推卸的教书育人使命。”俞国平感叹道。

  算得上“绿洲”的,就是一本《特级教师教案集》了。俞国平自制备课本,一课一课地照着教案集依葫芦画瓢。看到好的课,就加点“小菜”。上《景阳冈》课,俞国平不光讲武松打虎、李逵杀虎,还把武松招数和降龙十八掌做比较,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

  老教师有意见了,认为这些是花架子,不如背背抄抄来得实在。但也有人肯定俞国平,“小伙子有激情,嗓门响得连村口都听得到”。

  俞国平在课堂外也狠下功夫,先后5次到辍学的小鲍家劝其入学,数次垫钱给孤儿小龙买学习用品,周六周日还免费给学生辅导。一年下来,班级平均分蹿升到71分,一时被誉为“智仁小奇迹”。

  教书头3年,除了参加乐清市的一次培训班外,没什么专业阅读,也没什么艺术欣赏,假期里还要帮别人割稻子做小工补贴家用,单调的生活,俞国平安之若素。直到现在,俞国平仍不喜应酬,课余只爱静静地看些书,想些事。

  1993年,一个机会打破了俞国平的平静。乐清市组织教坛新秀评选,大荆山区小学有了参加机会,一些教师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不愿报名。俞国平站了出来,“我年轻,不怕出洋相,我去试试吧”。

  从《特级教师教案集》里学到的“武林秘籍”,加上一副充满激情的大嗓门,俞国平竟然一路过关斩将,成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个“温州市教坛新秀”。那一年,他才21岁。

  “我想做一头狮子,有自己的教育主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温州民办教育呈现雨后春笋之势。乐清育英教育集团董事长黄纪云向俞国平伸出了橄榄枝。俞国平深知民办学校教师不是铁饭碗,能否立足全靠真功夫,“就当检验自己是不是能抓老鼠的好猫吧”。从此,俞国平的身份由“公”转“民”,直到现在。

  然而,从没参加过教研活动、没写过教学论文的俞国平,在担任语文教研组长后步步惊心,新秀成了新而不秀。有一次评课《小蝌蚪找妈妈》,执教教师提问:“如何辨析小蝌蚪‘追’、‘迎’两个动作?”俞国平懵了,只能含糊表示用画图进行教学。

  “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很无知,有太多的‘窟窿’,要在民办学校立足,必须有狮子精神,找回专业自尊。”俞国平铁心要在专业“苦旅”上走一遭。他从电教馆里借来许多名师课堂录像,边看边记,常常学到深夜。《白杨》一课,俞国平前后看了不下5遍,以至于现在还能说出孙双金老师的教学路径。

  有一回,听说杭州某名师要上拿过全国一等奖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俞国平如朝圣般乘车赶去。到站太早,他硬生生地从凌晨3点等到早上7点。深秋时节,寒意阵阵,“我蜷缩在一个角落里,有点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但是听这样的课,忍饥挨冻也值得!”

  那几年,俞国平就像一块海绵,吸取着各种教学能量,等待最终的质变。1999年,俞国平参加了“省新秀培训班”,两个月的脱产学习如醍醐灌顶,他第一次接触到专业化阅读、主动学习等全新概念。

  慨叹自己对高位的教学理念认知太少的同时,俞国平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为什么不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呢?”

  回到学校后,俞国平拉上几个志同道合的语文教师,开垦习作教学的试验田。那时的寄宿制学生基本不出校门,写作缺乏生活气息,基于此,他们从民办寄宿学校的开放式习作入手,建构更为丰富的习作材料、习作生活的时空。

  俞国平请求学校在校园一角种了几棵桑树。他和团队教师带着学生一起看护桑树、采摘桑叶、喂蚕宝宝,记录所见所闻所感。有了生活体验,孩子们的作文写得活灵活现,好几篇文章登上了校报。此后,游戏、社区活动、漫画等都成了学生习作内容,一节节作文课变身为体验课,原本让学生头大的写作竟成了他们快乐的期待。

  三四年间,俞国平带领团队寻找一个个突破口,研究课堂成了他最大的乐趣,《两块银元》尝试用质疑法贯穿始终,《走向海洋》引入综合实践活动,《清平乐·村居》则用解构主义教学古诗词……一个个创新的教学概念和教学方法打上了“俞氏”符号。

  2006年,凭着出色的课堂教学和扎实的科研能力,年仅35岁的俞国平被评为特级教师,成为浙江省民办学校土生土长的特级教师第一人。

  “最终复归婴儿,把语文还给儿童”

  俞国平在育英学校做了近10年的班主任,一天24小时,大小事都要过问,甚至学生睡觉什么时候叫起夜也要了解、落实。他班上曾经有个学生得了败血症,生命垂危,是俞国平第一时间和同事恳请学校出面邀请专家会诊,才把孩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因为对学生的爱与责任,俞国平入选“浙江最美教师”,他当上校长、评上特级教师后,也始终没有将视线离开儿童。

  民办学校学生家庭条件好,但父母大多比较忙,亲子沟通少一些,一些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就是考个好分数,于是一些课堂就成了“练堂”,味同嚼蜡。

  一次,俞国平和六年级学生聊天,孩子说:“上课越来越没有味道,到了六年级好像就成了作业课堂。”更有孩子说:“老师每天说这里记、那里抄,听着就觉得烦!”

  语文课怎么沦落到学生不喜欢的地步?俞国平带着疑问重新审视课堂,观察了大量的样本后,他找到了误区所在:丢失童趣,缺少游戏精神;淡视童心,弱化人格奠基;遏制童思,钝化思维舒展;缺失童语,削弱童语价值。

  于是,俞国平在校内掀起了一场语文课堂革命,自己充当排头兵。执教《文成公主进藏》一课时,他设计了文成公主进藏路上遇到恶劣环境,说:“文成公主,既然路途遥远、环境险恶,你还是回去吧。”有一个女孩脱口而出:“不!我就要到拉萨,我要嫁给松赞干布!”全场听课教师顿时笑声一片。俞国平却察觉到孩子已将自己还原成了文成公主,这是一种心灵唤醒。他接过话来:“是啊,文成公主决心坚定。难怪这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都阻挡不了她前进的意志!”此举既尊重了学生的自我唤醒,又升华了文章主题,听课教师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俞国平归结他的“儿童语文”思想为:自由的语文生活、精神的唤醒和引发、幸福的学习感受、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在“儿童语文”思想的指导下,俞国平带领团队开发出经典诵读、儿童阅读等校本课程,研发了《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以学为主视域下的让学策略》、《学导课堂的思考》等专题。这些成果在乐清产生了积极影响,许多学校纷纷借鉴,经典诵读课程还作为乐清经验入选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典型案例。(本报记者 蒋亦丰)

(责任编辑:于晓媚)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