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上海首批特级教师:不爱学生如何为人师?

2013-09-09 来源:《新闻晚报》收藏

赵赫将近60年的光阴献给了一群群成长起步阶段的孩子们

于漪表示,当初是带着对老师感恩的心情走上讲台

沈蘅仲经常鼓励学生多读书,在读书过程中积累知识、开阔视野

柯元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乒乓球运动员 本版图片均为华东师大供图

  1978年,上海评选出首批17名特级教师:臧慧芬、钱杭宝、吴惠娟、柯元炘、赵赫、沈蘅仲、于漪……随后,这一中小学教育界的最高荣誉越来越广为人知,并逐渐成为家长和普通教师心中分量最重的业务模范和道德标杆。 35年后的今天,华东师大举办“点亮梦想 追求卓越——特级教师制度实施35周年座谈会”,邀请本市20多位中小学特级教师对话免费师范生。借此机会,本报记者特意走访了首批特级教师,这17位老教师中,有的已离世,有的移居海外,本报最终联系并走访了其中的五位。

臧慧芬:每次上课要提前备三次课

  敲开康定路上一栋公寓楼三楼的门,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清健的老人出现在记者面前,这就是上海市首批特级教师之一臧慧芬。 83岁高龄的臧老师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认真严谨,为接受记者采访,她提前在本子上工工整整地写了一页半的准备资料,仿佛上课前总习惯备课一般。

  不爱学生,如何为人师?

  1950年3月,当时19岁的臧慧芬从上海市女子师范学校来到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人民教师的一员。 “我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在一师附小,从19岁干到1991年退休,教了41年的书。 ”臧老师说。

  41年里,臧老师带过三届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其余所有时间,她都是毕业班的语文老师。做了一辈子的老师,桃李满天下,更有学生常常会来探望老师,有的学生已几十年未联络。突然来访,臧老师奇怪他们怎么会找到自己。

  “我感觉,为人师,最重要的还是爱学生。 ”臧老师说。 “这份爱,让我有一股冲力去关心学生,不仅仅教书,更注重育人。我也爱一师附小这个集体,那时一到晚上,办公室就灯火通明,老师们备课,练板书,干劲十足。 ”

  “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非常重要,我不赞成老师动不动就批评孩子,尤其是当着别的学生的面批评孩子。 ”臧老师总是愿意从学生角度看问题。每堂课五分钟听写,有一两个有困难的学生显得特别尴尬,臧老师会提前把词语写在小纸条上,听写时悄悄塞给那两个学生。 “听写不出来,抄一遍也能加深记忆。 ”臧老师说。

  减负,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上周教育部发布 《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二次征求意见稿,臧老师说,在41年的教学中,她始终相信并坚持两句话:老师做好备课工作就是为学生减负;向40分钟要质量就能减负。

  臧老师每次上课都要提前备三次课,这恐怕是现在老师们难以想象的。每年暑假,臧老师很少休息,她在家把下个学期所有语文课通读一遍,通背一遍,这是第一次备课;开学了,在上某一堂课前一周,她第二次备课;在上某一堂课前一天,她还会备第三次课。一而再、再而三地备课、磨合,臧老师其实是把课本知识凝练在了最高效的时间里。正因如此,在她每一节40分钟课堂里,前面不仅留有5分钟听默写时间,后面还设置了10分钟课外延伸阅读指导。

  “我不希望我的课上出现 ‘陪读生’”臧老师说,“就是不断叫一两个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陪着听。我希望调动所有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所以臧老师学生都知道,上语文课,第一件事是把字典放在右边桌角,打开本子,拿好铅笔,准备听写。五分钟的听写内容是臧老师收集全班学生的错别字和重点词句。曾有教育部门为其测试,发现这个五分钟的训练让臧老师班级作文错别字平均只有1.5个字。

  老师、学生少去课外辅导班

  “我始终记着六个字:严是爱,松是害。直到现在,一些学生还对我说,是那时养成的良好习惯,成为他们成功重要因素。”学生程平平应聘美国电力公司财务总监时,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公司老总说,看中的就是程平平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后者表示,这种认真的习惯正是臧老师培养的。

  对当下学生和年轻老师,臧老师寄予这样的希望:“小学生尽量不要去读校外辅导班,少玩电脑和手机,把课外时间花在读书和发展自己兴趣爱好上,慢慢地会发现自己是个富有而快乐的人;老师也最好不要去上校外辅导班的课,尤其是职称较高的老师。 ”

  “一名好老师,一定懂得如何爱学生,也一定会在课堂上尽其所能地倾其所有,把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所有学生。 ”

赵赫:让孩子们玩得更“野”

  为让孩子更“野”些,她第一个将“小山坡”引入幼儿园运动场地,又在池塘边建了小水车;她将近60年的光阴献给了一群群成长起步阶段的孩子们,她就是本市学前教育界德高望重的赵赫老师。

  将“小山坡”等引入幼儿园

  “幼儿阶段的孩子,动作发育很要紧,保护得过多,反而限制发展。 ”赵赫老师回忆,90年代初期,她担任长宁实验幼儿园园长期间,曾有机会去日本考察当地幼儿教育,“日本教育者非常注重对儿童体质、创意等方面培养,这与我们当时幼儿教育形成较大反差,让我大开眼界。 ”赵赫回忆说,日本幼儿园操场上都有很高的滑梯供孩子们玩耍,滑梯建造可能与逃生急救训练有关,但我从中受到启发,中国孩子是不是也能玩得“野”些?

  就这样,赵赫大胆提出设想,不但在上海幼儿园操场上堆起小山坡,还在山坡上安装了扶梯和绳索。“孩子们很乐意爬上滚下,大点的孩子可拉着绳索攀上坡顶。 ”小山坡的引入,大大填补了幼儿园平地布局中运动机能不足。赵赫还专门找来建筑工人,在园中小池塘小桥边修建了一座老式水车,给孩子们创造更多大运动机会。赵赫表示,学会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才能真正关心孩子成长。

  主张把玩的时间留给孩子

  赵赫还发现,日本孩子每天有大量时间户外活动,有次一个孩子上学时挂着石膏布,原来是前一天玩大滑梯时不慎摔下骨折了,“日本家长把孩子送到医院打了石膏,第二天又送来幼儿园,国内孩子可能就在家休养了。 ”赵赫说,在我们幼儿教育中,一直比较强调保护孩子,比如要求孩子听话、希望孩子遵守规矩等,我认为应创造一些机会、一些环境,鼓励孩子们去冒险。

  赵赫表示,与其让现在孩子在学英语、学拼音、学各项技能上奔波,更主张把更多“玩”的时间留给孩子。

  在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方面,赵赫呼吁,现在社会上独生子女较多,应当教导孩子们“关心别人”,在这一方面,教育者和家长都责无旁贷。 “从小培养孩子关心别人的意识,会对他们将来成长有帮助。 ”赵赫说。

沈蘅仲:“稀里糊涂”当上特级教师

  沈蘅仲是上海市首批特级教师中最年长的一位。 1919年出生的他,曾做过46年的教师,退休后仍然长期发挥余热,为后辈教师编写不少教学文章。他一直鼓励学生多读书,强调零星知识点、片断认知的重要性,曾被赞誉为 “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

  1937年,沈老师中学毕业进了“上海国学专修馆”,出于自己的爱好,出于对老师的钦佩,他毕业时选择了当教师。机缘凑巧,1942年他走上南洋中学的讲台,当时校长王培荪就是一位认真办学的老教育家。 1954年,他又被调到上海市工农速成中学 (上海交大附中的前身),一直工作到退休。

  谈起评特级教师的事,沈老师表示此前自己对此毫无所闻,“1978年8月的一天,市里通知我去开会。接着大会开始,主持会议的同志宣读了‘上海市特级教师’名单,其中点到了我的名字,于是上台接受‘提升为特级教师’的证书 (以后改为‘授予荣誉称号’)和奖状。接着是献花、鼓掌,当时我真有些意外惊喜,又感到非常惶恐。 ”

  已是90多岁高龄的沈老师,直到今天依然像当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时那样,每天坚持读书看报,而与文字相伴也成为他晚年生活的日常内容。“我以前经常鼓励学生们多读书,这不仅对提升写作水平大有帮助,在读书过程中还能积累知识、开阔视野。 ”

  “一块完整的布料,剪剪裁裁之后肯定会剩下不少边边角角,这些边角料看似废料,但如果合理利用、精巧加工,也能得以利用。知识的积累也是同样道理,”沈老师一边回忆,一边解释他理解的“边角料”,“为什么我总鼓励学生多读书,因为在读书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对书中某些知识或片断印象深刻,而这些零星知识点、片断认知正是一块块的‘边角料’。在你需要时,尤其在写作过程中,‘边角料’就会源源不断地从记忆中涌现出来。 ”

  因为这个理念,沈老师退休后还曾经把数十年在教学中积累的备课札记整理出来,贡献给同行。

柯元炘:练乒乓的上海孩子越来越少

  在上海市首批特级教师中,柯元炘是唯一的体育教师。他是乒乓球世界冠军陆元盛、何智丽、冯喆的启蒙教练,然而当记者采访他时,已年过七旬的柯老师谦虚地说:“我只是间接培养了他们,他们在通往世界冠军的路上吃了很多苦,主要靠他们自己和市少体校、市队、国家队的培养。”

  柯元炘在巨鹿路第一小学做了40年体育老师,这期间,该校校长换了六任,但教孩子们打乒乓的主教练始终没变。在柯元炘主教练的培养下,该校学生曾32次夺得全国性少儿乒乓球比赛的女子团体冠军、23次少儿男子团体冠军,32次少儿男女单打冠军。更让人惊叹的是,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有10人经挑选进入国家队,49人进入上海市队,18人被输送到其他省队和八一队。

  谈到成功秘诀,柯元炘说了三点:发现好苗、刻苦训练、紧跟世界乒乓球发展潮流。好苗子如何发现?柯老师说:“大概扫一眼,就能看出孩子是不是块打球的料。主要是观察孩子的反应程度,因为灵敏是乒乓球的必备要素。当年的小个子陆元盛就是个例子。 ”据他回忆,当年还是小学三年级的陆元盛与一名高年级同学比赛时,对方看他人小个矮便发了一个近网短球。出人意料的是,陆元盛瞬间蹿上了球台扣球。正是这计扣球,入了柯老师的法眼,陆元盛也从此开始了他的乒乓生涯,曾获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及双打冠军,并先后担任中国乒乓球女队主教练、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等。

  如今,柯老师已从巨鹿路一小退休。谈起如今的乒乓球少儿训练,他告诉记者:“打球的上海孩子越来越少了。这是大环境使然,绝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学好文化课,今后考上好大学,不愿意让孩子接受专业乒乓训练。 ”不过,柯老师也指出,让孩子每周打一两次乒乓的家长还是大有人在。 “目前,参加群众体育的青少年是不少的,这也不错。打乒乓不但可以锻炼身体,还能提高孩子反应速度,有利于成长。 ”因此,他希望更多孩子能利用课后、周末时间练练乒乓球,在体会国球乐趣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和灵敏程度。

于漪:教育事业再难也要坚守

  说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著名教育专家于漪老师,可谓“名满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昨日,她向记者回忆了自己选择教师职业的原因,并告诫年轻教师们:教育事业是神圣的事业,根本目的是育人,要培养出国家有用之才,因此再艰难也要坚守!

  带着感恩的心选择做教师

  “当年,我是带着对老师感恩的心情来当老师的。 ”于老师说,她读书时碰到很多好老师,让她深深感到教师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事业。

  成为特级教师则是意外之喜。“那是1978年秋,一天,我突然接到通知,说被评上特级教师。我当时并没有办理过申报特级教师手续,对获得这一巨大荣誉又惊又喜。 ”于漪表示,当时,中学各学科教师共评了8名,其中7名来自市重点中学,唯独她从教的学校是区重点。

  “后来,我冷静地分析原因:可能是我所带的年级、所教的班级在1977年恢复高考中取得优良成绩,年级组评上市先进单位……但这些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是一名教师应尽的责任。好运既然降临,就不能让荣誉蒙上灰尘,一定要加倍努力,不辜负学生、家长、社会期望。 ”

  先学好母语更易学好外语

  虽然退休在家,于漪仍然关心教育。身为一名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育者,她对目前学生和家长重视外语超过母语的普遍现象感到极为忧虑。

  “现在的孩子与我年轻时当老师那会儿比,语文水平大大下滑。如今小学生一年级就要开始学英文,而语文拼音却没好好学。这种课程设置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于漪表示,与其他科目不同,语文学习是不能急功近利的,相比之下,外语和数学的学习是可以突击的。但是学生和家长不能因为语文突击难、见效慢,而更重视外语和数学。

  “所有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是不把自己的母语教学放在第一位的。现在很多家长从孩子幼儿园起就开始选择双语的,以孩子学好外语为荣,十分可悲。于漪表示,她并不认为学外语不好,但是语言学习是相通的,学生、教师只有先学好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学好外语,培养更为厚实的国际思维和国际视野。

  别陷入另一个应试教育

  对于近日市教委表示将试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新闻于漪也表示了关注。 “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政策制定上还是要考虑得更仔细些。任何一个做法,利弊得失都要全面权衡。虽然说高中学业水平考的改革是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但是不是每一所学校都是这样思考值得商榷,在实施中要避免走入另一个应试教育的怪圈。 ”

  于漪表示,几十年的教学生涯让她深深懂得:教师一辈子都在进行精神世界的建设,思想、道德、情操、知识、能力等皆是。既仰望天空,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全力以赴,教育伟业呈现给你的永远是青翠、温馨、智慧和无限的希望! ”(晚报记者 李征 肖波 崔翼琴 张骞 俞陶然 通讯员 万姗姗 报道)

(责任编辑:赵亚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