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南京大学对口支援西部高校——

一所大学的“西行漫记”

2014-04-17 来源:《人民日报》收藏

  4月10日,南京大学支西教师、伊犁师范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黄以能正忙着研究生毕业答辩及校企合作事宜。与此同时,南京大学学科处的几位专家也正在紧张忙碌,该校校长助理李成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协助伊犁师范学院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1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在教育领域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光阴荏苒,13年来,南京大学以扎实有效的行动上演了一出新时代的“西行漫记”。

  支持西部地区急需学科专业

  如今,已是来到新疆的第九个年头。黄以能还记得,当初学院一缺设备、二缺人才。但他仍充满期待,如果能让南大的优势学科——凝聚态物理生根发芽,在这矿物资源丰富的新疆发挥优势,那不仅能推动学院向综合性高校发展,更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资金缺乏,怎么办?南大及时伸出援手,拨出了2006年对口援建经费总数的40%,用于支持装备购买。加上伊犁师范学院支持,两校共建的凝聚态物理与材料设计研究所成立了,2009年还申报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黄以能见证了“结对子”带来的显著成效:2007年,没有硕士点的伊犁师范学院实现了“零的突破”;2008年,应用物理学专业申报成功;2011年,凝聚态物理学科成为自治区重点学科……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教育,再到教师队伍培养,伊犁师范学院物理技术应用初步建起环环相扣的科研平台与研究方向。

  与黄以能一样,13年来,数十位南京大学支西教师出征,将汗水与希望播撒在西部热土上。南京大学不但帮助西藏大学、西北大学、伊犁师范学院等凝练了学科方向、制定了学科建设规划、加强了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还与受援高校共同承担起20余项科研项目。选派百名优秀教师支教

  “这张照片我最喜欢”,南大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季晓勇说。这是他在西藏大学支教时照的,戴毡帽、穿藏袍,脸上两团高原红。

  2003年3月,季晓勇踏上青藏高原。他很快发现,挑战比想象中大得多。首先是高原反应,他几次差点晕倒在讲台旁;更艰巨的是,由于基础参差不齐,如果按照以前的教学方法,学生们既跟不上进度,也没有学习兴趣。“拉萨电视台不正好和电子课程相关吗?”季晓勇赶紧带着学生去参观,有了直观感受,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一个偶然机会,季晓勇了解到,西藏广播电视人才匮乏。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形成:帮助西藏大学筹建广播电视工程专业!一个月后,广播电视工程专业正式列入西藏大学专业设置。原定半年的支教时间过去了,季晓勇临行,地方干部和学校领导不无遗憾地说道,“你走了,广播电视工程专业恐怕要黄了。”季晓勇心中一颤,随即决定,将支教时间延长。直到2005年,新专业走上了正轨,他才安心离开。

  从2003年至今,南大先后选派优秀教师92人次,到受援高校参与一线教学,并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报告会和学术讲座50余场。

  帮助受援高校培养教师队伍

  “在南大,除了学习知识、提高水平,我更拓宽了视野。”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中奇说。2008年,他来南大进修,取到了改进教学的真经。原来,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死气沉沉,“进修后,我开始使用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新疆伊犁师范学院的哈萨克族教师库万提拜克,来到南大挂职体育部副主任。“南大对我非常照顾,关心我的饮食是否习惯、工作有没有困难。”库万提拜克说。在南大,库万提拜克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了体育科研的重要性。

  十几年来,南大共接收受援高校教师131人次,进行进修访学、挂职锻炼。不少人回到原来学校后,走上了学术带头人或中层领导岗位。此外,南京大学还累计接收受援高校硕士保送生35人、博士保送生18人、本科插班生105人,培养了一批师资后备人才。

  “我们已经在对口支援方面探索出一种与受援高校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合作的模式,这项工作我们将会长期坚持下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说。(姚雪青 丁和根)

(责任编辑:牛京阳(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