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教育脊梁 人民教师风采
四川省德格县竹庆小学校长建红,为劝学走遍1000多平方公里的草原深山,
把一所管理混乱、学生不足百人的村小,办成秩序井然、全县人数最多的小学

雀儿山下的幸福校长

2015-05-02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建红(中)和学生们在一起。杨钢 摄

  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距成都1000多公里,被誉为“雪山下的文化宝库”。“爬上雀儿山,鞭子打上天”,德格县被海拔6168米、有着“川藏第一险”头衔的雀儿山一分为二。山的西面,隔金沙江和西藏昌都相望。山的东麓,有闻名遐迩的格萨尔故乡阿须草原,同样有名的,还有山脚下的竹庆镇中心小学和学校的校长建红。

  雪山、碧空、牧场、五星红旗,在这里,建红和她26位“战友”辛勤耕耘,执着守望。

  学校从“混乱”到井然有序

  走进竹庆小学,没有人会相信这是一座高原牧区学校:教室门口挂着“手机盒”,上课的老师,无一例外地把手机放在盒子里;教室后侧有一个用木板和铁钉制作的储物柜,扫帚、拖把和体育用品分门别类,摆放得整整齐齐;学校进门右侧,有一个带“分类功能”的垃圾房,虽然只有几个再普通不过的化肥袋,但老师和学生们仍然按照标识,把垃圾分类投放……

  具有浓郁藏式风格的小楼包围着操场,学校大门内侧,用山上挖来的大叶杜鹃和红山柳种植了一个“八”字形的绿化带,学生们捡来各色石子儿,镶嵌在绿化带和小路之间。这些细节,又让这所高原小学显得情趣盎然。

  操场上,孩子们正在认真做操。体育老师是攀枝花学院毕业的,投入地给学生打着节拍。这所学校的教师,有几个是西南民族大学的毕业生,还有的来自康定师专、西北大学。他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透着自信、热情和开朗。

  看着眼前的一切,36岁的建红绽开了笑容。

  很难想象,5年前,她刚来时,这所学校只有不到100个学生。2014年,学校有116个新生报到,学校学生总数达到了618人。竹庆小学成为了整个德格县人数规模最大的小学。

  “你知道吗,竹庆离德格县城有多远?207公里!竹庆小学的海拔有多高?3980米!这里是个边远的牧区啊!”建红有些激动。

  她抱出厚厚一摞工作笔记,上面记录着竹庆小学5年来的变化。翻开最早的一本,封面上写着:“竹庆小学,建红,2009年8月”,这是建红担任竹庆小学校长的日子。

  她在日记中这样描述刚到学校时的场景:“学校里到处都是纸屑、垃圾袋和牛粪。村里的人可以随时随意进出学校,有时老师正在上课,学生家长竟然直接跑进课堂带走学生……”建红说,当时的情况,可以用“混乱”来形容。

  从当初的“混乱”,到如今的井然有序,竹庆小学的变化,老百姓都看在眼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变化从何而来?

  建红的答案是“规范管理”。学校之所以混乱,建红认为主要是没有“建章立制”来规范。“学校再小,也要五脏俱全!”在到学校任职之初,建红便开始了高原学校制度建设的探索。

  “这就好比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建红说,学校的人员、物质都极为匮乏,只能从师生的行为习惯抓起。通过严格的纪律、卫生奖惩评比,校园人员进出管理等制度的实施,人们发现学生的卫生习惯慢慢养成,更有礼貌、也更爱学习了。

  为了保证制度的落实,建红以身作则,仅清扫校园,她就整整坚持了5年,不论刮风还是下雪。

  走出来的控辍保学

  最初的管理“混乱”让建红头疼,但招不到学生,更让初来乍到的建红揪心。

  竹庆镇地处德格县东北方向,是川藏青交界处的一个纯牧区。当地牧民教育意识不强,建红说,要“控辍保学”,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靠两只脚去“走”,挨家挨户地动员,把政策跟老百姓说清楚。

  建红记得,最远的一次家访,她步行了30多公里。饿了,就抓一把糌粑塞进嘴里;渴了,就捧起刚刚开化的河水咂一口。

  2010年春夏之交,阿须草原上的冰雪逐渐融化,虫草开始冒出了尖尖的芽头,又到了一年中采集虫草的“黄金季节”。卖虫草是当地牧民家庭重要收入来源,而小孩儿比成人眼神更“尖”,当地几乎所有的小孩儿都跟父母上山挖虫草,上学的很少。

  “现在孩子上学不用交学费,学校有食堂,一天三顿饭也不用操心,国家还免费发校服,住校还有厚厚的被褥呢!”建红用当地的藏语边说边比画,让牧民打消送孩子上学的顾虑。

  “那虫草怎么办?谁来给我们补偿?”牧民们提出了难题。

  “吆(赶)牛的吆一辈子还是吆牛!”这是德格的一句谚语,建红的声音很大,大家一下子愣住了。

  建红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上学是孩子一辈子的大事,送他们上学,学到科学文化,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收入自然也能提高。“虫草价格再高,总有一天会挖光挖尽,而知识的力量无穷无尽,学到头脑里了谁也偷不走。”建红说。

  牧民们被她浅显易懂的讲解吸引了,理解、接受了这个道理。5年来,建红走遍了竹庆乡1000多平方公里的草原和深山。她讲的道理被人们口口相传,整个竹庆镇都知道竹庆小学有个热心肠的校长,把孩子送去上学的人也越来越多。

  一到学校就像脚底生了根

  “竹庆镇距离德格县城200多公里,打个来回起码2天!建红很少到县城来。”德格县教育局办公室张主任打趣说,“她一到学校,就像脚底生了根,挪都挪不动!”

  建红家在德格县城,调入竹庆小学的这几年,她每年几乎只回一次家。家人通情达理,知道建红工作忙,从来都没有主动提出过让她回家的要求。

  但家里人也很苦恼,为什么她一去学校,就把“魂”丢在那儿?30多岁的人了,怎么也不谈恋爱呢?

  2014年10月,为了给116个新生拉教具和桌椅板凳,建红回了一趟德格县城。在第二天返回竹庆时,她特地回家看望了母亲。10多分钟的谈话,母亲说的大都是关于学校的事情。“学生都是牧民家的子弟,你要多关心他们,不能打骂。新来的老师会不适应气候,你也要多关心他们。”母亲不停嘱咐,建红静静聆听。

  “你要好好保重啊!”说了一会儿,母亲松开了和女儿紧握的双手。建红知道,这是母亲在“赶”自己走了。

  分别时,建红推开车窗,使劲挥手。看着母亲扶着门框,佝偻着腰背走进屋子,她闭上眼,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母亲越是理解我,我越是觉得难过。”建红说。

  母亲知道,建红的“魂”就在学校。建红在日记里这样写道:“甘孜是我们的家乡,我们自己不爱谁去爱?学校就像是河床,学生就像河床里的水珠,只有水珠多了,才能汇聚成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江大河,才能滋养贫瘠的甘孜大地。”

  建红的教育情结也感染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这几年,已经有3个从竹庆小学毕业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回到竹庆小学从教。

  “和孩子们在一起就很幸福”

  白天打扫学校,给学生洗头、洗衣、洗澡;晚上到住校生宿舍,给学生盖被子,缝补衣裳,已经是建红生活的常态。

  村民白玛次仁老人总是念叨:“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女子哦,对待学生比他们的亲爹妈还亲,学生们都叫她‘校长阿妈’呢!”

  建红最担忧的事情,是高原温差大,夏季短冬季长,学生宿舍里没有任何取暖措施,晚上学生很难睡得暖和。

  “好在明年就可以搬到新校区了。”建红拉着记者走到学校背后的小山坡上,用手指了指,“喏,那片灰色屋顶的小楼就是我们的新学校,国家给盖的,听说里面还有地暖呢,孩子们冬天再也不用受冻了。”

  “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建红的语气很坚定。她边说边规划着她的梦想:“学校的基础也达标了,现在管理也理顺了,下一步,我要正式开设美术班、钢笔书法班、毛笔书法班。藏文也不能落下,再开个藏文书法班。”说着说着,建红又陶醉在幸福的笑容中。

  “到现在都还没有结婚?”“你为什么会在这样艰苦的地方坚守?”每一个慕名前来的人都会问相似的问题。

  “我就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建红总是这样回答。

  建红说,很多人觉得一个女人,有自己的家庭,能守着自己的丈夫、孩子安安稳稳过日子,就是幸福。“能和这么多孩子在一起,晚上可以和老师们说说笑、吹吹牛,我也觉得很幸福。”

  “你平时最喜欢干什么?除了教书、照顾学生。”记者问。“打篮球吧。”建红一板一眼地说。

  “打篮球?”记者有些惊讶。“怎么,嫌我个子矮啊,在学校那会儿,我还是学生篮球队的主力呢。”建红哈哈大笑。

  “你知道‘竹庆’在藏语里是什么意思吗?”告别竹庆小学时,建红告诉记者,竹庆是藏语“大圆满”的音译,她能到这里,能做这些事情,那就是“圆满”。(本报记者 杨钢 倪秀 通讯员 鲁磊)

(责任编辑:耿道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