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天津青年职业学院,可以容纳近千人的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参会代表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职业院校的相关负责人,他们都是奔着当天的会议主题——现代学徒制国际研讨会而来的。
现代学徒制是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都广泛开展了现代学徒制。
目前,世界各国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情况怎样?现代学徒制“中国化”的实践中遇到了哪些难题?如何才能让现代学徒制在中国普遍推行?这些问题成了与会专业人士研讨的重点。
多数欧盟国家推行现代学徒制
“我就想看看其他国家以及国内兄弟院校都是怎么推进现代学徒制的。”7月3日一大早,广东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部主任赵国信,早早就来到会场,找了个视野较好的地方落座。
记者从研讨会上了解到,目前,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了或正在探索建立适合新时期的现代学徒制。德国现代学徒制开展较普遍,制度规范,企业参与度高,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学徒制参与率高达91%。英国把开展现代学徒制作为实施国家技能战略的重要途径,政府的教育战略报告《世界一流学徒制》宣布,要让学徒制学习成为16岁以上青年的主流选择。
27个欧盟成员国中,在中等教育层面开展了严格意义现代学徒制的国家有24个,有14个国家在高等教育层面开展了广泛意义现代学徒制。在世界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现代学徒制也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赵国信表示,尽管各国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形式有一定的差异,但“双重”身份、“双元”育人、工学交替、实岗培养的内在本质是一致的。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经验和做法。比如,一些学校和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按照企业需求量身定制培养人才,学生在订单班学习时即是企业的准员工,毕业后到企业工作,在校期间已经开始计算工龄。
正是看到了学徒制在整个现代职教体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教育部去年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这是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召开后出台的第一个制度性配套文件,对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促进我国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学徒制落地,得先扭转师生观念
尽管现代学徒制在国际上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形式,但要让这种模式在中国落地,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却并不容易。
记者了解到,国内一些职业院校有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激情,但因为观念不同,职业院校管理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同,一些职校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以解开的“疙瘩”。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发展与校企合作部部长池卫东,对此就有切身体会,有个难题甚至困扰了她五六年。
“企业将工作室设在学校,学生可以直接参与项目,既能学得一手经验,又能检验教学效果,这么好的事,没想到推广起来那么难。”池卫东说,“很多学生和教师都不愿接受。”
池卫东发现,最大的难题在于学生学习习惯和教师教学方式还没有转变,“学生习惯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教师习惯了照本宣科,都不愿意变,一些家长也担心孩子去企业实践是当廉价劳动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想了很多办法,让老师从一开始的“保姆式”服务,逐渐过渡到导师、学生都成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状态,老师不再当“保姆”,而是当起了“导演”,更多起到引导作用,学生也更主动。
山东轻工工程学校实训基地教学培训部主任李祥新告诉记者,学校2012年开始推行现代学徒制时,也遇到过与石家庄职院类似的问题,为此学校没有少费周折地解释和引导。
对此,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关晶说,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受到诟病最多的是放羊式的企业实习,学生在企业里只做不学。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行现代学徒制,人们很容易把它与“企业廉价劳动力”联想在一起。建立起良好的声誉,是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
校企“联姻”,政府要“拉一把”
如何让现代学徒制在落地职业院校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成了摆在职业院校面前的一大考验。
在赵国信看来,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主要是学校“一厢情愿”,企业没有相关义务协助学校培养人才,这就需要政府牵头,建立一个合适的制度,这样一来,学校和企业都能从中受益。
济南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小平也认为,国家要从顶层设计入手,让地方政府更加主动参与到这场改革中,调动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国家应该对此类项目给予补贴,但目前缺乏这样的机制”。
李祥新表示,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部分毕业生一直在一家企业实习并就业,就业的工种和岗位高度匹配,就业也能真正实现“零距离”,但换另一家企业则需要一段适应期。因此,学校在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时,要深入地、多方面地考虑,既要着重锻炼学生的技术技能,又要兼顾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关晶介绍,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所有国家,都制定了统一的学徒培训教学标准。在瑞士为“职业培训条例”,在德国为“职业培训条例”和“框架教学计划”,在英国为“学徒制框架”,在澳大利亚为“培训包”。
这些标准由国家部委级单位组织利益相关方(以行业、企业为主)共同制定,对学徒完成培训所应该达到的知识技能水平做出明确、细致、统一的要求。所有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企业或培训机构都必须按这一标准开展教学。这是所有国家保障现代学徒制质量的基础性措施。(本报记者 王强 蔡继乐 倪秀 实习生 豆俊杰 7月3日发自天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