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最好的资源先给教育

——安徽省利辛县“全面改薄”侧记

2016-01-14 来源:《人民日报》收藏

  编者按: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因教学条件落后,生活设施匮乏,教师队伍不稳,成为制约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2013年12月,国家启动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全国77%的县、21.8万所义务教育学校纳入实施范围。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督促项目的推进和落实。

  “全面改薄”保的是最基本的民生底线,守的是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补齐短板、缩小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才能不让贫困家庭孩子输在成长的“起点”。安徽省利辛县把最好的资源先给教育,“全面改薄”成效明显,值得关注。

  冬季的皖北平原,一望无际。轻烟薄雾笼罩着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给萧瑟的冬季带来勃勃生机。地处安徽省西北部的利辛县,有着“皖北水乡,淮上江南”的美誉,却是一个多年的贫困县。曾几何时,这里的学校只是一排低矮的平房,操场是一片泥巴地……而如今,随着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的实施,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走进乡村,但凡看见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平整宽敞的塑胶操场,以及镌刻着教书育人名言的最美建筑,那一定是学校。利辛县教育局长王玉实对记者说:“把最好的资源先给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已成为全县上上下下的共识。”

  补齐短板

  保障基本教学条件

  “全面改薄”实施以来,利辛县改造农村中小学390所,新建教学用房37.8万平方米,运动场25万平方米,食堂15.5万平方米,配备学生用床6400张,课桌板凳4.8万套……一组组数据彰显着“改薄”成效。

  走进张村镇中心学校正是中午时分,学生们在新建的食堂里吃饭,有豆角烧肉、佛手瓜炒肉丝、麻辣豆腐和白菜。两荤两素,每天标准不变。校长江威说:“以前的学校,操场晴天有灰、雨天有水,体育器材缺胳膊少腿,图书室、实验室是聋子的耳朵,寝室、食堂想也不敢想。‘改薄’实施两年来,学校新建了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还有物理、生物、化学实验室,配备20套多媒体教学设备,8000多册图书。食堂、宿舍也盖起来了,还建了一个学生淋浴房,学生吃得好、住得好。”

  2015年新学期,望疃镇草寺小学迎来了20余名返乡就读的新同学。6年级的杨静云之前跟随打工的父母,在浙江的农民工子弟小学念书。看到老家的小学旧貌换新颜,父母放心地把她留在了这里。杨静云说:“老家的学校更漂亮,操场更大,老师更亲切。”“全面改薄”后,返乡就读的回流潮在利辛县表现明显。永兴镇双龙小学学生人数从2011年的227人增长到现在的467人,校长李磊有了幸福的烦恼:“再来学生,我真的不敢收了。教学用地、教师资源跟不上。”

  李磊校长的烦恼正在成为政府解决的问题。李慧是一名特岗教师,今年是她来到草寺小学的第三个年头。从破窗烂瓦的危房搬到新建的教师周转宿舍,眼见着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尤其是那一间间由自己亲手布置的教室,李慧说:“以前不愿来,现在却舍不得走了。”“全面改薄”以来,利辛县在农村教师基本生活补贴的基础上,按照偏远程度,以每人每月150—600元不等的标准发放艰苦津贴。同时通过周转宿舍、培训交流等方式,增强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同步提升

  创建信息化、特色化校园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需要“软硬兼施”,如果说补齐基本设施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的任务便是提高教学质量,展现学校特色,提升学生素质,增强各方面的“软实力”。

  “全面改薄”实施后,利辛县为中小学配备教师用计算机1597台,配备“班班通”设备3346套。全县实现了宽带网络接入率100%和“班班通”全覆盖,信息化教学资源走进每一所中小学。

  谢林是胡集镇中心学校的一名老师,他还记得第一次用“班班通”上课时,孩子们眼睛里充满的好奇与惊喜。“那次正好是学抛物线,当白板上投射出抛掷小球的动画时,孩子们‘哇’的一声,让我特别感动”,谢林说:“有些抽象的知识光看课本很难理解,而电脑形象化地呈现让上课变得简单有趣。”

  在音、体、美教师缺乏的村级教学点,“在线课堂”成了教师的好帮手。在中疃镇武油坊小学,美术老师韩枫卫正对着电子屏上课,屏幕的那边是曙光小学姜寨教学点的孩子们。韩老师教一笔,小朋友们画一笔,不一会儿,一只只可爱的小鸭子就出现在了孩子们的画纸上。

  一位老师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实时同步、在线教学既解决了教学点教师缺乏问题,避免了城镇教师的来回奔波,又能达到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效果,不仅学生,老师也受益良多,一举多得。

  国学经典诵读、传统书法教育、华佗五禽戏……“一校一品”是利辛县在“全面改薄”中对学校软件建设的追求。以特色办校、以文化育人,贫困地区的孩子也可以与城市孩子一样,追求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张村镇中心学校创新德育形式,成立了一个道德品行银行。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孝敬父母、帮助同学……只要学生有文明、向善的表现,都能获得“道德币”,积攒自己的道德财富。这一举措让孩子们懂得责任和担当,学校处处充满正能量。

  在望疃镇,村民不讲理不讲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借“改薄”之机,草寺小学建起一个模拟法庭。孩子们扮演原告、被告、审判长、书记员等角色,处理刑事案件,调解民事纠纷。每当自家孩子“出庭”时,学校就邀请家长们在后排观摩。如今,模拟法庭成了草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品牌,法制观念在走进校园的同时,也扎根在人们心中。

  着眼未来

  让家庭教育不再缺位

  学校教育的改善是提高农村孩子受教育水平的重要方式,“全面改薄”让孩子们有了好学校、好老师。但是,像利辛县这样的劳务输出大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仍然严峻,父母关爱的缺失仍是广大农村地区教育的一根软肋。

  教育是父母、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任何一方都不可缺少。利辛县实验小学北校区在例行的9月1日家长会之外,还会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召开一个必须由爸爸妈妈参加的家长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源自校长王瑜上过的一堂课。

  还记得在教孩子们学习四季的时候,王瑜校长问孩子:“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一个小女孩回答:“我最喜欢冬季,因为爸爸妈妈回来了,我们能一起吃饭。”正是这个让人揪心的回答,让王瑜决定每年召开一次特殊的家长会,动员家长留在老家、留在孩子身边。“动员是有效果的。目前学校高年级的留守儿童居多,占一半左右,低年级仅占10%—20%。”王瑜校长告诉记者。

  据介绍,根据《利辛县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2014—2018年)》,将需要资金5.1亿元,其中县级配套1.1亿元。在不久的将来,新建基础设施、教学设施、生活设备,改善农村教师待遇……这些有力举措将使学校的校容校貌、育人环境、办学品位等再上一个新台阶。其实,效果正在显现,记者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回到家乡,留在孩子身边。

(责任编辑:谢沂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