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学生在参加校园足球比赛
辽阔的草原,奔腾的骏马,翱翔的雄鹰……
由于特定的人文、地理和传统因素,骑马、射箭、摔跤等运动一直是内蒙古的名片,也代表着蒙古族人民的自豪。足球,在这里却是一片荒漠:专业基础和相关产业几乎为“零”,有效资源也非常有限。
2014年9月,内蒙古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足球改革与发展试点省份。如何在足球的荒漠上建起“金字塔”?内蒙古把目光聚焦到了校园。
在自治区足球改革发展的蓝图里,内蒙古将青少年校园足球作为全区足球改革发展的重点,努力夯实足球发展基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以校园为重点的内蒙古足球,实现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从无规划体系、无联赛体系、无人才体系、无职业队伍、无经费保障和无足球文化的“0”起步阶段,发展为有“1”个组织领导体系、“1”个专门工作机构、“1”个专业人才梯队、“1”个专项经费保障机制、“1”系列足球赛事和“1”个热情参与足球运动的庞大群体。
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纳入立法保障
内蒙古被确定为全国足球改革试点省份后,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自治区政府主席巴特尔多次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研究部署全面推进足球改革发展试点工作。自治区政府分管教育的白向群副主席任自治区足球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组长,亲历一线,考前指挥,全力推进足球改革发展,特别是重点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
“普及青少年校园足球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所以内蒙古一直在按照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的要求,扎实推进校园足球工作,为推进全区足球改革发展夯实基础。”白向群说。
2014年12月,《自治区校园足球工作三年推进计划(2015—2017年)》正式发布。计划提出,青少年校园足球是自治区足球事业的基础性工程,要让足球运动重驻校园,重返学科,重回课堂,以校园为主阵地,以足球为突破口,探索形成符合自治区实际、体现自治区特色的校园足球发展道路。
“在内蒙古足球运动改革与发展之初,校园足球不仅直接承担着普及足球运动、扩大足球人口的重大奠基使命,而且间接承担着校外赛训、青训梯队、竞赛体系、人才队伍和文化建设等多口径、跨行业的艰巨任务。”自治区教育厅厅长、自治区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侯元,对内蒙古校园足球有着清晰的定位。
2015年8月,内蒙古又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包头市青山区和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被确定为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县区,校园足球再次成为焦点。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内蒙古教育系统上下联动,群策群力,完善校园足球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度保障,在全国校园足球改革发展中实现了“七个率先”:率先成立了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率先安排了校园足球专项经费;率先落实自治区校足办人员编制;率先印发了校园足球三年推进计划;率先开展了“内蒙古青少年足球日”校园公益活动;率先完成了四级联赛主要赛事;率先把幼儿园足球趣味活动纳入校园足球联赛
苏日格月东是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旗实验小学足球教练,作为最基层的校园足球工作者,他对自己现在的工作环境很满意:“场地、器材、经费都没有问题,孩子们也很喜欢踢球。从区里到盟里到旗里,对我们的支持力度都非常大。过几天放了假,我们就去海南冬训。”
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得有实实在在的举措。内蒙古通过“六纳入”,即把校园足球纳入立法保障、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纳入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纳入对盟市厅局的年度综合考核内容,形成全区整体推进的合力,从管理体系、理论体系、政策体系、赛事体系、协作体系、人力体系、保障体系、文化体系、共建体系等方面搭建起了九大体系联动的工作系统。
特色引领提高足球普及程度
已是寒冬腊月,但在包头市正翔民族幼儿园,一群满脸稚气的孩子们正在充气垫围起来的小球场上,你追我赶、奋力踢球。虽然孩子们踢得没什么章法,但他们却乐在其中,旁边的家长看得也是津津有味。当亲眼见证了这样“从娃娃抓起”的欢乐场景,就不难体会到内蒙古在普及校园足球工作上所下的力气。
为了提高校园足球的普及程度,除了探索推广幼儿足球趣味活动外,内蒙古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引领,确定了青少年校园足球以“育人”为根本宗旨,以“普及”为根本目标,探索总结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普及奠基、职业引导的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内在规律。在全区12个盟市、102个旗县区,形成了115个各级校园足球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挥,115个校足办负责协调运行,613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具体落实执行的三级梯形网络管理体系。
自治区校园足球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按照普及、提高、示范的递进原则,逐步形成国家级、自治区级、盟市级、旗县(市、区)级特色校分级布局,校园足球活动覆盖全区所有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到2017年底,使经常参与校园足球竞赛和活动的学生达到60万人左右。
校园足球活动的普及,不仅扩大了学生中的足球群体,而且也带动了家长对足球运动的热情。当记者走进包头市一机七小,正赶上学校举办亲子足球赛,由学生和家长分别组队“厮杀”。当家长们按照自己的孩子班级编队比赛时,场边孩子们震天的助威声,让人仿佛置身万人体育场。七小体育教师刘涛告诉记者:“几个月的时间,学校就组织了400多场亲子足球赛,现在不少家长也爱上了足球,还经常自发私下组织踢比赛。”
一年6.3万青少年踢联赛
开展校园足球,专业教练缺乏是最大的瓶颈之一。据统计,2014年内蒙古中小学共有9800余名体育教师,具有足球背景的体育教师仅有725人,具备足球专业技能的师资更为缺乏。
为了改变师资缺乏的现状,内蒙古着力打造满足校园足球发展的人力体系。2015年组织了高密度、多层级、分专业的培训,覆盖了行政管理部门、特色校校长、教练员、裁判员等各个领域,合计5100余人次。
“我来学校执教才半年,就已经参加了三期的足球教练培训,收获太大了。”刚从业余俱乐部被挖到校园的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教练张永春告诉记者。
海外引智,也是内蒙古解决足球专业师资缺乏的一个重要方向。比如锡林郭勒盟突破思路,从临近的蒙古国引进高水平足球教练,其中不乏执教过蒙古国国字号球队的教练;包头市聘请国际著名职业足球教练员米罗西担任青少年足球总教练。
要提高校园足球水平,科学合理的赛事体系也是重要一环。结合内蒙古青少年身体条件好、意志品质强的独特优势和少数民族有崇尚运动、热爱体育的民族文化传统,内蒙古分类设计了学段衔接的校园足球“4+1”联赛(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幼儿园),把幼儿园足球趣味活动纳入校园足球联赛体系。联赛将按照国家级、自治区级、盟市级、旗县级四级纵向递进,小学、初中、高中、高校四级横向竞争,5人制、7人制、11人制分类提高的原则,开展纵横交错的竞赛活动,实现校园足球联赛全覆盖,培育“主席杯”“盟(市)长杯”“旗(县、区)长杯”“校长杯”“娜荷芽杯”等主流品牌活动。
据统计,为了发挥竞赛的引领作用,仅2015年上半年,全区四级杯赛和四级联赛就达到8312场次,校园足球联赛参赛队伍3583支,参赛运动员6.3万人次。
613所足球特色校,校校有场馆
内蒙古,虽然夏季气候宜人,但是整体气候特点是风大、干旱、寒冷结冰期长达5个月。东北部地区寒冷期更是长达7个月。这些气候特点对学校体育和校园足球开展的连续性有很大影响。
要解决这个问题,2015年至2016年,自治区计划安排3亿元资金,对边境、“三少”民族等30个旗县(市、区),每个旗县支持1000万元,依托学校建设30个公共足球场馆,供学校和社会共享。2015年末,自治区再次统筹安排财政资金,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安排6.13亿元专项资金,每所特色学校安排100万元,作为足球场馆建设引导性投入,用于613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场馆建设。
而在海南设立冬训基地,则是内蒙古着力打造的另一个全新平台,它既是集教学、训练、比赛为一体训练基地,也是展示自治区足球改革与发展成果的南方窗口。其中,教育系统主要负责统筹组织各地安排当地学生参加集训,并做好学训期间的文化课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
除了场地和基地建设,内蒙古在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财政压力大的情况下,优先发展校园足球事业,率先设立了校园足球专项经费,2015年,自治区本级财政投入近10.3亿元用于校园足球。“2014年我们盟的各项学校体育活动经费大概为100万元,而2015年光校园足球的经费就达到了360万。”锡林郭勒盟教育局体卫艺科科长长巴图孟克说。
此外,为了解决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内蒙古还将逐步完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足球特长生招生政策,建立足球后备人才认定标准及升学管理制度,扩大高校招收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的数量,畅通足球特长生培养输送通道,逐步理顺以高校为龙头的大中小学“一条龙”足球梯队建设和运行机制。
“内蒙古将在普及校园足球的同时发挥足球的育人功能,做到以球润德、以球健体、以球启智、以球育美。我们将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建设足球乐园,让孩子们通过踢球增强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培育团结协作精神。”白向群表示。(中国教育报记者 翁小平 张晨 郝文婷)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