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校长,最近我家在长宁镇买了房子,你看能不能把我儿媳田燕,从石下屯教学点调到镇中心小学?”田燕的公公廖光明满脸笑意,向广东惠州市博罗县长宁镇中心小学校长彭伟明问道。
“这事儿你最近没问过田燕吧?她不一定同意从石下屯教学点调走。”彭伟明说。
“怎么可能呢?她原来一直想走啊!”廖光明掏出手机拨给田燕,准备问个究竟。田燕告诉公公,现在教学点硬件配备不比镇中心小学差,自己每月收入比同职称教师高,“原来到中心小学上学的学生都回来了,我怎么能走呢?”
自2010年9月,惠州市承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以来,该市以“政府主导、城乡一体、均衡资源、提升内涵”为原则,努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水平基本对等、教学水平基本对等、学生成长指导水平基本对等,以及学校办学条件的基本保障。2014年,惠州市各县(区)全部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2015年8月,惠州市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
教学点硬件配置不输中心校
“以前,不敢相信这是一所小学。”彭伟明取出长宁镇水边教学点2012年的照片,操场上杂草丛生。当时水边教学点教学用房陈旧紧缺、设施设备简陋,很多教师都想“逃离”。如今,水边教学点曾经的泥地已被塑胶跑道和塑胶篮球场取代,一座3层教学大楼里添置了计算机室、心理咨询室等12间功能室。
“现在长宁镇6个教学点以及其他两所完全小学的硬件配置,都不输长宁镇中心小学。”彭伟明介绍说,2014年以来,惠州市各级部门投入2800万元,完善全镇公办小学和教学点的硬件建设,其中在改造农村教学点办学设施方面投入1830万元,实现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镇、村同步标准化。
为把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惠州市各县(区)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化政府主导,建立县直有关部门和各镇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以县为主的管理机制,促进了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的建立,使得惠州市标准化学校建设得以全面实施。目前该市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0%建成标准化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功能场室以及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全部达标。
按需“走教”保障农村校开齐课程
如今,扣除五险一金后,长宁镇中心小学教师黄新花每月能拿到7600元,比该镇主管教育的党委委员曾键锋的工资要高出近1000元。
乡村教师工资上涨之前,很多教师想调到县城学校或镇中心小学。从2009年起,惠州市共投入3.2亿元提高教师待遇,该市乡村教师平均工资与城区教师、公务员基本持平。2014年,惠州市偏远山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享受特殊岗位津贴,人均700元/月。近两年,没有教师再想调回城。
教学点教师留住了,县、镇优秀教师过来了。每周一下午和每周四上午,博罗县柏塘镇英语学科带头人黄玉凤都要来黄塘教学点授课。她利用多媒体电教平台“翻转课堂”,教学点的学生“坐享”全镇最高水平的英语课堂。
2012年,惠州市试行农村学校教师县(镇)管校用制度,安排信息技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五小科”按需“走教”,保障农村学校开齐开足课程。近几年来,惠州市共有722名中小学校长、副校长轮岗交流,7000余名优秀教师到农村或薄弱校支教,3959名教师“走教”。
新教师为教学点教学带来活力
2013年,长宁镇三棵松村村民邝招林将孙女邝嘉琪转来水边教学点就读。
以前,由于水边教学点教学质量差、教学设施落后,邝招林宁可一学期掏2800元学杂费,让孙女每天坐校车到私立学校上学。邻近水边教学点的村民也大多舍近求远,将孩子送到其他学校就读。自2012年以来,长宁镇新来的15名小学教师全到了教学点,水边教学点陆续来了3名本科毕业生。教师质量提升,水边教学点教学质量水涨船高,村民纷纷把孩子转过来。
新教师带来焕然一新的教学理念。惠州市惠阳区良井镇宏基小学将感恩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在校内开辟爱心小农场,学生们在此种下蔬菜,收成后开展义卖活动,所得善款成为他们到养老院等地献爱心的经费;长宁镇所有完全小学和教学点将经典诵读和书字立人作为办学特色来打造,并创建各自的校园文化特色。
除了乡村校,特殊儿童、外来务工子女、贫困家庭孩子在惠州教育现代化中,也是“一个都不能少”。目前惠州市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县(区)覆盖率达100%,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三类残障少年儿童入学率达到97%。(本报记者 刘盾 通讯员 杨炎林 袁蕴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